古建修缮如何保持原貌,不改变历史痕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2-28 09:35:40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
核心提示:2020年,苏州被列入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3年多来,我市紧扣示范区建设要求,生动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实现文物“活”起来。

  2020年,苏州被列入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3年多来,我市紧扣示范区建设要求,生动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实现文物“活”起来。


  畅园、五卅路历史街区、潘祖荫故居、平望·京杭大集、苏纶纱厂旧址等19个项目,入选苏州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优秀案例。苏州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推介——万盛米行旧址,从“旧业”到“新业”的,文旅活化利用案例。



  案例概要


  万盛米行旧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南市上塘街54号,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此处为万成恒米行,1954年被改造为粮管所收购站,后因改革开放粮食市场化被拆除。1988年,甪直镇以万成恒米行为原型复建了万盛米行旧址,现存河埠头、铺面、大厅和附房。


▲精品民宿更新前


  万盛米行旧址经修缮后,与周边沈家祠堂、粮仓和中心庭院共同被综合更新利用为三五斗企业服务基地。基地内现包括黑胶唱片商店、1号粮仓、沈家祠堂等区域,并提供新式综合度假住宿、餐厅、酒吧、剧本杀、露营等多种业态的服务体验。


▲精品民宿更新后


  万盛米行旧址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在原址基础上重现了江南文化风貌,传承城市文脉。


  项目价值阐释


  01、见证甪直米市兴盛


  自清朝开始,甪直镇上粮食贸易发展繁荣并逐渐成为苏州地区粮食交易和货物集散中心。万盛米行旧址始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米行规模宏大,拥有廒间近百间,门口是整个甪直镇最宽阔的河埠头,便于船运和交易。门房后的若干米铺,除了为甪直全镇提供米粮供给,更是周边数十个村落的粮食集散地。万盛米行旧址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见证了苏南地区的米市兴盛、漕运往来和经济繁荣。


  02、诠释江南农业特质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粮食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苏州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万盛米行临水而建,航运便利,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同时米行也发展了一系列收购稻麦、粜籴客人、招徕客人、商品宣传等经营手段。在农业文化、粮食贸易、气候优势、水陆交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万盛米行逐渐兴盛。现在遗存的河埠头、铺房、存粮厫间、江南旧式稻田农具、加工谷米的机械、器具和量具,共同立体地诠释了江南地区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


  03、体现民族乡愁认同


  叶圣陶先生是苏州的文化名人,23岁时曾任教于甪直吴县第五高小,在甪直度过了五年时光。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以万盛米行为背景,讲述了历史中甪直的风土人情和乡愁情思。新谷上市时舟船汇集、米行伙计忙碌的场景让万盛米行化为当地居民共同的精神文化记忆,提升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庭院景观更新后


  亮点一 综合规划数字文旅空间


  将万盛米行及沈家祠堂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空间格局进行业态分区,通过组合式建筑群体空间打造了蓝园三五斗企业服务基地。作为甪直镇水陆游线上的重要节点,通过定期开展系列活动,让城市与建筑回归为人服务的初心并带动区域活力,延续“以文兴业”的经济模式。


  此外,万盛米行旧址基于河街并行的基本空间格局,利用街巷空间和庭院空间打造集市与展览活动,结合文化研学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数字音乐载体、文化美术展览等产业,开辟“存量空间+产业运营”路径,在不破坏原真性和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赋予旧米行以新概念,累计接待参观游客数量已经达到5万余人次。


▲铺房外部环境更新前


▲铺房外部环境更新后


  亮点二 古镇集市新业态


  过去,人们在万盛米行籴米、粜米,以米换钱。如今,改造后的基地成为体验民宿、酒吧、画廊展厅、黑胶唱片店、艺术展览馆、工作室、古镇集市等进行娱乐消费、文创活动的新场所。


▲艺术画展


  项目以苏州本土数字文创经济和夜经济为切入点,尝试营造苏州数字化与艺术打卡聚集地并延伸相关产业链,引入“摆摊”经济模式以赋予百年米行新业态,刺激文化IP内生,激发场地新生活力。在城市焕新重塑中,传承古韵,在扬弃与取舍中,为产业赋新。


  亮点三 保护与河道治理并行


  万盛米行旧址保护利用项目在保护利用过程中遵循《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水系保护的建议,建筑保护与河道治理并行。采取恢复义庄浜并与南市河贯通,保留开放空间和地块内原有柏树、构树等历史树木,局部增加少量绿地及水系等措施,充分发挥滨水空间、水体景观的自然优势,提高整个地块景观环境的丰富性。坚持建筑、开放空间和水系的整体保护、局部恢复和有效利用,致力于改善水环境、优化水景观,发挥水体经济,展现“人家尽枕河”的甪直水乡风貌。


  亮点四 修缮技术与材料利用


  万盛米行旧址修缮工程遵循《苏州市文物古建筑维修工程设计准则》,对本项目中米铺、粮囤、地面铺装等方面的修缮,以“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形制及构件”为原则,损坏的构件以修补为主,保留了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



 
标签: 文物保护

本文标题: 古建修缮如何保持原貌,不改变历史痕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5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