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少年】告别——农历的天空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1-04 17:49:58
核心提示:农历24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一年有24次,每个节气都代表了一年做24个不同的气象。农历?其实它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日历。在最古之初,我们中国人过成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有些时候他们可能晚上会睡不着,于是就经常爬起来就看月亮。
  农历24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一年有24次,每个节气都代表了一年做24个不同的气象。

  农历?其实它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日历。在最古之初,我们中国人过成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有些时候他们可能晚上会睡不着,于是就经常爬起来就看月亮。于是,他们的发现月亮的圆缺以29天或30天周期而演变着,于是他们把这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又把12个月成为一年,这就是所谓的阴历。

  可是,慢慢照着阴历生活,人们发现其中有个Bug。原来照着阴历计算,一年只有354天,与真正的一年365天差了11天。虽然这样过着一年还是一年,可是四季这样就有些了变化。农民的耕种是必须按照四季来运作的,这样的阴历会给农民们的种植庄稼带来不便。就好比今年的春天是1,2,3月,可能过了几年以后,那年的春天就变成了7,8,9月。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日历,就是聚众所知的农历。


  农历在某些月的后面会再加上一个月:就好比今天是六月二十八,三天后是六月初一。这种新加进去的月份,被人们称作闰月。这样正好填补了每年的轮回与四季的轮回不相称的漏洞。

  当然了,闰月也不是每年都有的。它19年会出现7次。那为什么19年会出现7次呢?其实很简单:经过计算,阴历年跟地球公转周期相比,差了11天左右。那么19年就差了209天左右,大致等于七个月。所以才会出现19年7闰的这个说法,平均每两三年出现一次。

  然后,古人还把上文提到的24节气填充进农历中,还给每个节气都命了名。

  以前,我都不并不怎么关心农历。知道哪天是怎么节气,大多都是不经意之间看到了日历才晓得的。来到晨山学校以后,我接触到了农历的天空下课程。并且,这每一个所遇到的节气的那一天都去观察物候,写一篇农历节气作文。这,才慢慢对农历和节气有了解。


  我是新生,今年9月份才转来这个学校的。所以,我所接触到的节气并不多。只是: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但是,仅仅是这7个节气,这足够以让我对农历开始有了兴趣。才开始到处查找之资料,也就总结出了上文这段对于农历和节气的介绍。

  其他老生都从冬至开始,走完了农历的一个轮回,也学到了比我更多关于农历的知识。我觉得,这可能是对我知识库的一个遗憾吧!

  白露。在这天,我才知道原来节气也可以写作。可究竟怎么写,一窍不通。于是在那篇简书里留下了大部分的从网上查找的资料,几乎没有我自己写的内容。

  可是,仅仅是这三个月,仅仅是这七个节气,我的写作,就有了超级大的变化。引用了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进行概括,整理,注入进了我的文字中,就让那一览无余的白白的纸上,有了生机和文化。

  仅仅是这三个月,七个节气,就让我在写作上有了飞一样的提升。这农历,这节气,对我的帮助还是不小的。

  农历的天空下走完了一轮,我们也告别了农历的天空下的课程。

  将来会迎来什么?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这绝对是对我有帮助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让自己有全面性的飞一般的发展。

  加油吧!奋斗吧!少年!
 

本文标题: 【十三岁少年】告别——农历的天空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68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