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中国建筑文化与传统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2-04 09:56:58
核心提示:民居建筑在中国整体建筑文化中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其分布之广泛,北到内蒙古,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东到台湾,以及内陆陕西,都有其独具一格的代表建筑文化。
  民居建筑在中国整体建筑文化中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其分布之广泛,北到内蒙古,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东到台湾,以及内陆陕西,都有其独具一格的代表建筑文化。根据功能用途,包括戏台、庙宇、佛塔、园林、牌楼、廊桥、祠堂、书院、民居等。民居建筑因其不受官式建筑建制的影响与限制,可以按照建造者及当地民风民俗自由设计和施工,没有明确记载的规范、成套印刷的规章制约,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

  而且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经济性、设计多变性、朴实实用性在民居建筑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民居建筑在古代大多受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在体量及规模上都不如官式建筑,建筑材料也较简易,不易长久保留,也没有文字上的过多记载,对后世研究造成了一定限制。

QQ截图20180203121944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国土上,有着众多不同民族,各民族所居住的生态环境、气候气象和民风民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决定了各族民居在建筑的内外空间、平面布局、建造结构等方面的处理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民族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包、徽居苏居、岭南民居及黄河流域的四合院和窑洞,而这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不同形制的窑洞民居建筑。

  窑洞民居分布在黄河流经的各省市黄土高坡之上,其中以陕西省发现的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使用时间最长、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开发最完善。窑洞是古代穴居最早出现的是竖穴形式,但因不易防雨,所以后来发展的都是横穴。在世界民居建筑体系中,窑洞民居也叫作“生土建筑”,是现在研究和保护开发的一大热点。

  所谓生土建筑,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分布在陕西的窑洞民居从其建造的形式上分为三大类:一是锢窑,二是崖窑,三是地坑窑。锢窑,指在平地上以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以砖石或土砖为材料拱圈窑顶而成,搭配屋舍,围合成院落;崖窑,指在崖壁或土沟边挖窑,利用自然形成的土塬,挖掘空间;地坑窑多位于黄土高原比较干旱的地区,沟壑陡峭深邃,人们没有山沟可以利用挖掘横穴的条件,所以人们利用坚固稳定的黄土直立边坡,创造出另一种窑洞形式。

QQ截图20180203121813

  四合院是由四面房屋围拢起来的民居形式。四面房屋或者围墙,围合成中间一个或多个院落,较大的四合院民居会有两个到三个院落组成,最小的也会有一个院落,以南北中轴线对称来布局或增加院落进数,坐南朝北。

  四合院最具代表的是北京四合院,大都建筑于明清时期。徽居主要形成于安徽休宁、黔县一带,也称徽州古民居,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整的明清两代徽居,其数量之多可见一斑。徽居其主要特点是建筑上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苏居主要是以江浙为代表的水乡民居建筑。

QQ截图20180203121834

  大多为文人骚客、富商官僚所建,他们争相在风景如画物产丰富的苏州修建园林,置办家财。苏居大院一般由多个单体院落组合构成,排列分布在整体住宅的主轴线上,而位于主轴线上的院落称作“正落”,旁边的为“边落”。岭南民居中最为独特的是五岭以南的客家土楼民居形式。从形状上客家土楼可以分为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和“围龙屋”土楼三种;岭南民居中还有干栏居和吊脚楼,干栏居是利用木质或竹制材料将屋舍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多为少数民族采用和居住,历史悠久。

  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一种变形,主要为苗、布依、水等民族使用居住。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主要依附于人们对权力和功能的要求,每一种建筑形制的产生都紧紧围绕着对事物规律的总结与运用。

  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史学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等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它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每一栋建筑的每一方寸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建筑以它默默无声、亘古不变、承载历史的“品德”屹立于中国大地上。
 

本文标题: 民居建筑——中国建筑文化与传统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17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