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春晚火的蜀绣,更要将传承创新融入血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6-11 09:42:36
核心提示:2015年央视春晚,一曲《蜀绣》让全国观众了解到四川成都这门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在近日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蜀绣传承人孟德芝位列其中。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2015年央视春晚,一曲《蜀绣》让全国观众了解到四川成都这门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在近日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蜀绣传承人孟德芝位列其中。

2c6849dba73c47ae8efc10989a06f393_th

  40年来,孟德芝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单面绣、双面绣、异形绣和巨幅蜀绣作品,不断地积累和坚持让她逐渐从一名下岗工人成长为蜀绣大家。

  1980年,孟德芝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参与绣制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作品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2012年,她又带领34名技艺娴熟的绣工,耗时109天,绣制了长7.5米、高3.4米的《秋色高原》。该作品与苏绣《江南春早》、粤绣《夏日海风》、湘绣《北国冬雪》一起作为“四大名绣”的新代表作品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2005年,成都蜀绣厂改制,全厂职工买断工龄下岗,各奔东西,很多绣工另谋职业,蜀绣行业进入发展的低谷。为了生活,孟德芝租了一个8平方米的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同时,为了展示绣艺,她经常骑着自行车奔走在蓉城的大街小巷;为了按时完成第一批订单,她和学生们连续一个月每天工作到半夜;为了宣传蜀绣,她随民间艺人到山区表演刺绣,扛着绣花绷子走十几里的山路……

19292399_19292399_1364389318650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2006年蜀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孟德芝怀着对蜀绣的热爱,带着政府支持下岗工人创业的7万元,建立了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一幅幅精美的蜀绣从两间简陋的出租屋流通到市场上,公司也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百余人,年产值由几万元上升到400多万元。

  眼见公司的经营状况蒸蒸日上,孟德芝也开始思考蜀绣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孟德芝先后招收了数百名学生,并在成都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等地建起了传承基地。

  在孟德芝成功经验的启示下,成都市有关部门推广“灵活就业”和“妇女居家就业”项目,支持和带动了成都地区上千名农村妇女、下岗妇女和残疾人学习蜀绣,使蜀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除了人才培养,孟德芝在蜀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道路上从未止步。其2011年创作的《荷花鲤鱼》就采用了蜀绣中最为精绝的双面异色异形绣,最大程度地体现出蜀绣的工艺价值。据介绍,《荷花鲤鱼》的荷花、荷叶采用的是双面绣针法,3条正反变色的鲤鱼采用双面异色绣针法。该绣品除采用蜀绣传统的运针、切针、盖针、铺针、沙针外,还采用了蜀绣高难度的别针针法。

  如此复杂多变的传统手工艺在如今快节奏的工业化时代,如何才能传承下去?孟德芝表示,不管自己是否享有传承人的荣耀,40年的刺绣生涯已经让传承与创新蜀绣技艺融入自己的血液中。除了继续创新研发高精尖的蜀绣工艺品以外,孟德芝已经着手与高校合作,希望通过吸纳新鲜创意,帮助创业者孵化项目,创作出更接地气的蜀绣作品。
 
标签: 非遗 蜀绣

本文标题: 因春晚火的蜀绣,更要将传承创新融入血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29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