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广西壮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锦。
▲宋锦(图源:非遗大数据平台)
宋锦开始于北宋末年(约公元11世纪),产品分重锦和细锦(此两类又合称大锦)、及匣锦、小锦。重锦质地厚重,产品主要用于宫殿、堂室内的陈设。细锦是宋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厚薄适中,广泛用于服饰、装裱。
春秋-地处江南的吴国贵族已经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织锦
北宋-织锦技艺得到了全面提高
唐宋-苏州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
南宋-苏州成立了作院,这时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质地精美、技艺独特的新品种——苏州宋锦。
明清-苏州有苏州织造府,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
其宫廷织造和民间丝织产销两旺,宋锦织物使用范围扩大。
康熙乾隆-宋锦达到全盛时期
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
▲根据《宋高宗皇后坐像》仿制的宋锦皇后服
宋锦特色
宋锦根据织物的结构,技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
▲宋锦纹样
宋锦色彩丰富,层次分明,不用强烈的对比色,而是以几种层次相近的颜色作渲晕。它的底纹色大多运用米黄、蓝灰、泥金、湖色等;主花的花蕊或图案的特征,用比较温和而鲜艳的特用色彩;花朵的包边或分隔两类色彩的小花纹则用协调而中和的间色。各种颜色的巧妙配合,形成宋锦庄严美观,晕渲相宜,繁而不乱,典雅和谐,古色古香的风格。
▲织造宋锦的丝线
织造流程
传统的宋锦采用提花木机织造,机上有地经和面经两个经轴和9片综。其中地经由6片综控制,面经由3片综控制。综片运动则由6根脚踏杆控制,其中有3根脚踏杆同时连接2片综(因这2片综是连接在一起同时起落),以便减小综线密度。开织时,上有挽花工,下有织花工,上下呼应,调度综框,交换投掷多色纬梭。现如今,织造宋锦,已改用纹针式提花机。
▲复原的宋锦织机(图源:非遗大数据平台)
宋锦的生产工序很多,一般要经过从缫丝、染色到上机织造等二十多道工序。
先采用经线和纬线,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专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宋锦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并应用彩抛换色之独特技法,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
宋锦不仅是苏州优秀丝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虽历经千年演变,现仍以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锦织造技艺,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宋锦也与大多数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经济转型遇到困难,传统宋锦手工作坊现已停产,艺人、工具、纹样严重散佚,亟待采取切实措施,予以恢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