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四水归堂是怎么形成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5-18 09:05:39  来源:蚂蚁景观
核心提示:四水归堂就是四面屋顶均向内倾斜,形成“坡屋顶天井”的漏斗状排水路径,雨水从四面屋顶汇入天井,象征“四水归堂”。

  四水归堂就是四面屋顶均向内倾斜,形成“坡屋顶天井”的漏斗状排水路径,雨水从四面屋顶汇入天井,象征“四水归堂”。


  简单来说就是建筑围合后,屋檐重合形成的封闭式的天井。


  其实四水归堂一句话就能说明白,本质上它是北方合院建筑形制与南方自然环境、文化观念深度融合后演化出的独特产物。



  公元前11世纪,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时期,中国北方已经出现了合院建筑,这便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四合院遗址,你看它布局为二进院落,已具备四合院的基本形制。


  到了汉唐,随着城市发展,合院建筑也逐渐规范化,等级化。


  到了明清北方四合院已经非常完备了,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一个标准的布局是“一正两耳(耳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垂花门+影壁”,在这个基础上再按照等级规定规格。


  比如:《明会典》规定亲王“五进九院”、官员“三进五檩”、平民“一进三间”等等。


  可以说四合院自打出现就和北方农耕文明与宗法制度有高度关联,院落象征“天地人”和谐,空间分配反映尊卑长幼。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南方的建筑发展。


  南方由于气候湿热、多雨、多虫蛇,所以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多采用了干栏式建筑。


  而且干栏建筑分布范围特别广泛,从长江中下游到岭南、西南地区,干栏建筑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时至今日,傣族竹楼、壮族吊脚楼仍是其活态传承。


  那为啥我们今天看到的南方古宅大多都是合院住宅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是中国历史上因战乱导致中原士族、文化精英大规模南迁的事件,在历史上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士民为避战祸大规模南迁建康,建立了东晋。


  第二次是唐代的安史之乱,直接让南方人口、经济、文化三方面呈指数级增长。


  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也是最大的一次衣冠南渡,人口迁移达500多万人。


  这三次衣冠南渡直接重塑了中国的地理格局,南方从原来的“蛮荒之地”变成了经济中心。


  这个过程中四合院的建筑也和南方建筑融合,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合院住宅。


  比如今天四水归堂的建筑大多都在安徽,尤其是皖南。那是因为皖南地区多山,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而且年均降水量高达1700毫米,且地形封闭易涝。



  所以北方夯土墙就要改成空斗墙,砖砌中空,隔热防潮;


  北方厚墙小窗也要变成薄墙高窗,来增强通风;


  北方平房也要变成南方二层阁楼,适应山地地形。


  最关键的就是将屋顶改为四向内坡,雨水汇入天井,形成“四水归堂”核心结构,既解决多雨排水问题,又节省土地。


  这个改造很多文献都有佐证,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以瓦覆檐,四水汇于中庭”,明确描述“四水归堂”的特征。


  地方志《新安志》记载“依北制筑宅,然以山险地狭,缩院为井,雨水内流。”直接说了四合院是为何缩小为天井的。


  还有就是近代刘敦桢先生的《中国住宅概说》指出:“魏晋南迁,北人于江淮间缩四合院为天井,始有四水归堂之制”。


  可见在衣冠南渡的过程中,北方宽大的四合院为适应南方地形多变、多雨湿热的环境,逐渐将东西厢房围合、缩小成天井,建立排水沟,形成以天井为核心的向心式布局。



  这也就是为啥北方四合院的院落都很大,而南方就只剩一个天井的根本原因。


  而且为了解决通风散热,南方建筑进一步加强了宽高比,如徽州天井高宽比常达5:1。


  这其中原本“礼制象征”的四合院也被南方商业文化重构,天井成为“财富容器”;


  雨水象征“财源”,暗渠代表“财不外流”;


  天井下方的青石板接缝呈铜钱纹(如歙县许国石坊),直白表达徽商聚财理想。


  而且原本尊卑有别的伦理秩序也被柔化了,你想啊,四周建筑都合在一起了,所以就更强调“家族共生”。



  所以四水归堂不能简单理解为南方版四合院,而是一种南北方交融后的全新建筑形态,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描述:“徽人构屋,必留方寸之天,纳四时之气,谓之‘明堂’。”将天井比作“方寸之天”,赋予其诗意栖居的意境。


  不过这种密集的天井院落也带来了一个坏处,一旦失火,非常容易蔓延,所以南方建筑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防火墙”(马头墙)。


 

本文标题: 中国古建筑四水归堂是怎么形成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13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