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归堂就是四面屋顶均向内倾斜,形成“坡屋顶天井”的漏斗状排水路径,雨水从四面屋顶汇入天井,象征“四水归堂”。
简单来说就是建筑围合后,屋檐重合形成的封闭式的天井。
其实四水归堂一句话就能说明白,本质上它是北方合院建筑形制与南方自然环境、文化观念深度融合后演化出的独特产物。
公元前11世纪,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时期,中国北方已经出现了合院建筑,这便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四合院遗址,你看它布局为二进院落,已具备四合院的基本形制。
到了汉唐,随着城市发展,合院建筑也逐渐规范化,等级化。
到了明清北方四合院已经非常完备了,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一个标准的布局是“一正两耳(耳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垂花门+影壁”,在这个基础上再按照等级规定规格。
比如:《明会典》规定亲王“五进九院”、官员“三进五檩”、平民“一进三间”等等。
可以说四合院自打出现就和北方农耕文明与宗法制度有高度关联,院落象征“天地人”和谐,空间分配反映尊卑长幼。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南方的建筑发展。
南方由于气候湿热、多雨、多虫蛇,所以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多采用了干栏式建筑。
而且干栏建筑分布范围特别广泛,从长江中下游到岭南、西南地区,干栏建筑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时至今日,傣族竹楼、壮族吊脚楼仍是其活态传承。
那为啥我们今天看到的南方古宅大多都是合院住宅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是中国历史上因战乱导致中原士族、文化精英大规模南迁的事件,在历史上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士民为避战祸大规模南迁建康,建立了东晋。
第二次是唐代的安史之乱,直接让南方人口、经济、文化三方面呈指数级增长。
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也是最大的一次衣冠南渡,人口迁移达500多万人。
这三次衣冠南渡直接重塑了中国的地理格局,南方从原来的“蛮荒之地”变成了经济中心。
这个过程中四合院的建筑也和南方建筑融合,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合院住宅。
比如今天四水归堂的建筑大多都在安徽,尤其是皖南。那是因为皖南地区多山,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而且年均降水量高达1700毫米,且地形封闭易涝。
所以北方夯土墙就要改成空斗墙,砖砌中空,隔热防潮;
北方厚墙小窗也要变成薄墙高窗,来增强通风;
北方平房也要变成南方二层阁楼,适应山地地形。
最关键的就是将屋顶改为四向内坡,雨水汇入天井,形成“四水归堂”核心结构,既解决多雨排水问题,又节省土地。
这个改造很多文献都有佐证,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以瓦覆檐,四水汇于中庭”,明确描述“四水归堂”的特征。
地方志《新安志》记载“依北制筑宅,然以山险地狭,缩院为井,雨水内流。”直接说了四合院是为何缩小为天井的。
还有就是近代刘敦桢先生的《中国住宅概说》指出:“魏晋南迁,北人于江淮间缩四合院为天井,始有四水归堂之制”。
可见在衣冠南渡的过程中,北方宽大的四合院为适应南方地形多变、多雨湿热的环境,逐渐将东西厢房围合、缩小成天井,建立排水沟,形成以天井为核心的向心式布局。
这也就是为啥北方四合院的院落都很大,而南方就只剩一个天井的根本原因。
而且为了解决通风散热,南方建筑进一步加强了宽高比,如徽州天井高宽比常达5:1。
这其中原本“礼制象征”的四合院也被南方商业文化重构,天井成为“财富容器”;
雨水象征“财源”,暗渠代表“财不外流”;
天井下方的青石板接缝呈铜钱纹(如歙县许国石坊),直白表达徽商聚财理想。
而且原本尊卑有别的伦理秩序也被柔化了,你想啊,四周建筑都合在一起了,所以就更强调“家族共生”。
所以四水归堂不能简单理解为南方版四合院,而是一种南北方交融后的全新建筑形态,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描述:“徽人构屋,必留方寸之天,纳四时之气,谓之‘明堂’。”将天井比作“方寸之天”,赋予其诗意栖居的意境。
不过这种密集的天井院落也带来了一个坏处,一旦失火,非常容易蔓延,所以南方建筑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防火墙”(马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