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 “名”、“字”、“号” 有啥区别?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5-13 11:06:51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在古装剧里,我们常常会听到古人互相称呼,有人叫“刘备刘玄德”,有人称“李白李太白”,还有“东坡居士”这样的名号。

  在古装剧里,我们常常会听到古人互相称呼,有人叫“刘备刘玄德”,有人称“李白李太白”,还有“东坡居士”这样的名号。


  那古人的这些“名”“字”“号”到底有啥区别呢?


  先来说说“名”。


  它是一个人出生后,由父母或长辈赐予的标识,是个人最基本的称谓和身份印记。



  在古代,诞生一个新生命可是家族中的大事,长辈们往往会翻遍典籍,斟酌许久,才定下一个饱含期许的名。


  在官方层面,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官府文书、户籍登记等,都以名为基准来确认身份,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体系里最正式的“代码”。


  从家庭内部来看,长辈对晚辈,那份亲昵与关切常通过呼唤名字来传递,比如父亲唤儿子“二郎”,满是慈爱;上级对下级,工作交流时直呼其名,带着命令与权威。


  《论语》里记载,孔子就经常直呼学生的名,“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的“参”指的就是曾参,在传道授业的情境下,孔子以名相称,更显师生间的亲近与教诲的郑重。


  不过在古代,名可不是随便能叫的,平辈之间,除非关系极为亲密,否则直接叫名会被视作不礼貌,有失分寸。


  而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比如祭祀祖先,古人会恭恭敬敬地自称名,以表对先人的敬重;上书给上级时,自报名讳,是谦逊的姿态,凸显对对方的尊崇。



  再讲讲“字”。


  字是古人成年之后取的别名,一般男子在20岁行冠礼、女子在15岁行笄礼时,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这一传统,承载着家族对孩子步入成年的祝福与期望。字的作用是进一步阐释和丰富名的内涵,表达德行或本名的意义。


  以诸葛亮为例,名亮,字孔明,“亮”和“明”意思相近,都有光明的含义,仿若将对其前途光明、心怀坦荡的祝愿,通过名与字双倍赋予;


  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越、前进的意思,而“退之”则是一种互补,警醒他为人处世要懂得进退之道,蕴含着人生智慧。


  在社交场合,字的使用极为讲究,平辈之间,互称字尽显尊重,如伯牙与子期,以字相称,高山流水间情谊更显深厚;


  关系一般的长辈对晚辈称呼字,既不失身份,又带着温和的关怀。


  三国时期,人们会称诸葛亮为“孔明先生”,称刘备为“玄德公”,“先生”“公”这样的敬称搭配字,既显得礼貌,又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交流在融洽氛围中展开。



  最后是“号”。


  号是古人在名和字之外的自称,多为自己所取,也有他人赐予的情况,与名、字没有直接联系。


  号不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自己的志向、情趣。


  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许多文人便以“居士”为号,像李白号“青莲居士”,“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恰似李白高洁傲岸的品性;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因他被贬黄州时,在东坡种地,自号中满是豁达乐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与他晚年常居于洛阳香山有关,尽显闲适之意。


  还有一些人,以自己的居住环境、爱好等取号,比如陶渊明,宅边有五棵柳树,便自号“五柳先生”,简单五字,勾勒出他悠然自得、远离尘嚣的形象。


  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自己的某种志趣或抒发情感,同时,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在诗词歌赋等文艺创作中,号常常作为笔名出现,比如郑燮,号板桥,他的画作上就常署名“板桥”,一笔一划间,满是个人风格与艺术追求。


 
标签: 古人 名字

本文标题: 古人的 “名”、“字”、“号” 有啥区别?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13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