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拱桥营造,十根木条搭一座桥百年不倒~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5-09 09:31:22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城市的灵魂,藏在它的每一寸肌理之中。当我将新店安放在南宋御街,便开启了一场与历史的奇妙邂逅。这条古街,步步是景,处处含情,每一次漫步其中,都在不断带来新的惊喜与感动。那天拐进严官巷的南宋遗址陈列馆,我与“桥”结下了一段特别的缘分。

  城市的灵魂,藏在它的每一寸肌理之中。当我将新店安放在南宋御街,便开启了一场与历史的奇妙邂逅。这条古街,步步是景,处处含情,每一次漫步其中,都在不断带来新的惊喜与感动。那天拐进严官巷的南宋遗址陈列馆,我与“桥”结下了一段特别的缘分。


  初见展馆,外表质朴,并不张扬,推开那扇门,抬头看见屋顶,几排整齐有序的木头,稳稳地撑起了整个构造,更听说为了建造这座木拱廊桥,前前后后换了7支工匠才大功告成。回来几经研究,发现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源于北宋,不禁咋舌,那时工匠的手艺,真是藏着看不见的巧劲儿!


  01、叠粱拱——《清明上河图》是传承源头


  在玩木头这件事上,老祖先们可谓是闯出了自己的赛道,这种没有螺丝、没有钉子就叠搭起来的拱桥,最早是出现在我们熟悉的《清明上河图》里——5排粗大的巨木组成骨架,两端固定在横木上,纵横梁木之间相互链接,形成稳定的拱形结构。第一次看到那座横跨汴河的虹桥时,我便被它独特的结构所惊艳。



  每一根木条的走向、每一个节点的连接都恰到好处。古人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仅凭经验和智慧,就能将木材的力学性能发挥到极致,实在令人惊叹。这种“叠粱拱”技术先进到什么程度呢,《清明上河图》完成的约400年后,在达芬奇的设计手稿中才出现欧洲记载中的最早叠粱拱设计“达芬奇桥”。


  这种“贯木拱桥”(叠粱拱桥)是在1953年《清明上河图》第一次公开展出时,著名桥梁学家唐寰澄对其命名。画中的虹桥高度和跨度足以让大型船只顺利通过,同时又能承受桥上行人、车马的重量,它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座艺术珍品,我看到了宋代木工技艺的高超水平,更庆幸它能成为链接古今记忆的时空纽带。


汴水虹桥透视图


  02、是非遗技艺,更藏着东方智慧


  木材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不像石材那样坚硬易碎,古人便学会了“顺着木头脾气”——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来承受荷载,当桥上受到压力时,木材会产生轻微的变形,将压力均匀地分散到整个结构中,从而避免了局部应力过大导致的破坏。这种力学原理与现代建筑中的柔性结构理念不谋而合,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远见卓识。


  有时候会觉得,这些木拱桥不像是“建”出来的,更像是老樟树一样“长”进了山水里。在许多江南水乡,木拱桥的选址很有讲究,往往在乡村水尾,既能减少拱桥跨度,也遵循了一定的“风水”。山水、村落、行人在桥边自然地织成一张网,网住的不只是脚下的路,更是人和人、人和草木水土之间的那点温情。


泰顺廊桥


  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这些木拱廊桥结构相互融合,仿佛穿越回了宋代,一砖一瓦、一木一桥,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传递着东方文化中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03、尊重材质本身,是实用智慧的核心


  看着那些顺着木纹走势凿出的卯眼,编拱和谐的弯度,我突然明白,对材质的真正尊重,是让材质用自己的方式说话。灵感对于我而言,从来不是“命题作文”,很多时候是先看见了某一颗宝石,后才有了想法。那些天然的包体、独特的色带、甚至不完美的弧度,是材质真正想告诉世界的故事,而我的任务,帮它们把故事说得更动人些。



  古人在木材的加工和连接方式上不断探索,创造出了独特的榫卯结构等工艺,最初的实用桥梁,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创新正该如此,就像榫卯找新“接缝”,我们也需要将传统题材重新再构思演绎。用沉香来呈现植卉生灵,也是我将这种木材从实用到精神转变的一种尝试。


  站在拱桥屋顶下,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说到底,传承从不是生硬的复刻,而是像木拱桥在风雨里学会与木材共呼吸——接过那份对材质的敬畏、对生活的体贴,融入到作品中,让每一件作品都能讲述一个故事,传递一份情感。


 
标签: 古建筑 木拱桥

本文标题: 古建筑木拱桥营造,十根木条搭一座桥百年不倒~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12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