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龟”的寓意是什么?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5-06 11:35:15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易经》作为中华文化源头性的经典,其象征体系复杂而深邃,其中“龟”的意象在三处卦辞中出现,分别是《颐卦》《损卦》《益卦》。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源头性的经典,其象征体系复杂而深邃,其中“龟”的意象在三处卦辞中出现,分别是《颐卦》《损卦》《益卦》。历代易学者多从占卜工具的角度解读“龟”,但若将其进一步上溯至文化意义的层面,我们会发现,“龟”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终极性共识与根本信念,是“立公识”之器,是文明秩序的内在支撑。


  一、《易经》中的三处“龟”辞简析


  1.《颐卦》:“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此处“灵龟”原为古人占卜之圣器,是通达天地、明察吉凶之象征。卦辞批判的正是——抛弃了象征终极共识的“灵龟”,而沉溺于“朵颐”(口腹之欲),不以道业为先,只顾眼前私欲。其言外之意是:当人不再以“公识”为依归,而放任私欲主导生活,便走向人格的崩坏与凶险。由此,“灵龟”被赋予了指代“终极性信念”的象征意义。



  2.《损卦》:“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十朋之龟”指代等级中最为贵重的灵龟,是用于国家重大决策的占卜器。《汉书·食货志》记载其价值之高,明确其为“四品龟宝”中之上品。卦辞中的“或益之十朋之龟”,表示在损中有益,即通过增强对“终极共识”的信念,激发群体行为的稳定性与方向感,故“弗克违,元吉”,意即“不可违逆者为根本之吉”。这清晰揭示出:抑损之道若无信念激励、无公识支撑,则难以贯彻。


  3.《益卦》:“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


  此处与《损卦》一致,依然强调“十朋之龟”的不可违性,代表最高层级的价值共识不可动摇。若能“永贞”守之,必得“吉”。“永贞”即恒久坚定的信德,“龟”则成为这种恒久信仰的象征。此处强调:益人之道不仅是物质给与,更是心灵上的共识维系与精神力量的持续给予。


  二、文化与制度语境中的“龟”:公识之象


  我们若将目光扩展至古代制度文本与哲学典籍,可发现“龟”不仅是占卜工具,更有其在文化体系中的象征意义。


  《慎子》中明确指出:“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


  其中“蓍龟”被列为确立“公识”的基础,即建立共同认知、社会共识的根本工具。“龟”作为一种神圣媒介,其神圣性源自其在占卜中的“中介性”与“不可伪造性”——它所传达的,不是某个个体的主张,而是集体所认定的“天命”与“道义”。


  《汉书·食货志》对“十朋之龟”有严密分等,依尺寸、形制、用途确定价值,建立了“龟宝”四品制度,使得龟不仅具神圣性,也具制度化属性。这也揭示,“灵龟”作为社会秩序与宗教礼仪之间的中介,代表了超越个体利益的终极价值判断依据,是“信仰的形式物”。



  三、“龟”与《易经》哲学结构的对应


  从《易经》自身的哲学结构来看,“龟”作为象征,契合其构建宇宙秩序、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核心目标。《易经》并非仅为“预测未来”之术,更是“推演天道、教化人心”的工具。在这一点上,“龟”所象征的信仰共识,成为支撑《易》道运行逻辑的伦理基础。


  具体来说:


  《颐卦》以“舍尔灵龟”警示人心离道,强调“公识”是为人之根基;


  《损卦》《益卦》以“十朋之龟弗克违”确立信念之不可动摇,强调社会激励中的伦理约束力。


  三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结构中,必须存在某种不可违逆的、超越性的价值信仰,方能使群体稳定、道德确立、秩序得维。


  综上所述,“龟”在《易经》中并非单纯的占卜器具,而是承载着文化深层的象征意义,具体指向终极性共识与根本信念。它既是古人沟通天地的中介物,也是构建社会公识、维系伦理制度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换言之,灵龟者,信仰之形也。



  当我们今天重新理解《易经》中的“龟”,不应仅停留在“神秘”或“预测”层面,更应将其视作一套关于公共理性、社会信念与精神共识的古代系统设计。而这,恰恰是现代社会在危机与分裂中重新寻找精神根基时,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源。


  灵龟不语,却胜万言。它之所以被尊为“十朋之宝”,正因它代表的不是物质,而是信仰的刚性与道义的终点。


 
标签: 《易经》

本文标题: 《易经》中“龟”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11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