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药典”《本草纲目》,为何李时珍去世才刊印?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9-19 19:38:34
核心提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 ”药圣“是我国明代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去世后被封为“文林郎”,被后世尊称为“药圣”。著述颇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本草纲目》。


李时珍

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于医药世家,其父祖均为医生,李时珍自幼便沉浸于医学之中,但家人不希望他从医,而是要走科举正途,在这种情况下,李时珍开始学习并参与科举。不过在他的科举生涯中,在14岁中秀才后屡试不中,无奈之下只得跟随父亲开始行医。


  在跟随父亲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进步神速,并在26岁时候开始自行行医。在行医的过程之中,李时珍发现了传统本草医书中的错误之处,并开始萌生编写新医书的想法。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创作直到万历六年节稿,李时珍历时27年,三易其稿才将此书创作完成。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创作完毕之后,李时珍便开始寻找书商将此书出版,他先在附近的黄州和武昌府寻找愿意出版此书的书商,但由于《本草纲目》篇幅过于浩大,并且专业性太强,受众较少,出版获利不高,所以迟迟没有书商愿意出版此书。次年,李时珍远赴南京寻求出版,但仍未有书商愿意出版《本草纲目》。


  在这种情况下,李时珍开始寻求其他方法来出版此书,他先到太仓求见王世贞,乞求他为《本草纲目》作序,但王世贞并不愿为他作序,反而还写诗一首来讽刺李时珍。当时李时珍的名气还并不凸显,并且王世贞当时也正逢师丧,也有猜测说王世贞之所以如此对待李时珍,是因为李时珍对道教的一些观念不符合王世贞的观念。且不论其原因为何,李时珍此时并没有获得王世贞的书序,并且李时珍也还在到处寻找书商来出版《本草纲目》。


王世贞

王世贞


  十年之后,王世贞改变了想法,欣然为《本草纲目》一书创作序言,此时的王世贞已经不像十年前那样讽刺李时珍,而是对李时珍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他在序言中说到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着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并评价《本草纲目》曰“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 ,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李时珍也找到了书商愿意刊印《本草纲目》,可是直到李时珍去世,《本草纲目》一书也没有得以刊刻面世,直到李时珍死后三年的1596年,《本草纲目》才得以刊印面世。




  


 

本文标题: “中国第一药典”《本草纲目》,为何李时珍去世才刊印?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92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