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青瓦一个家,回不去的是故乡!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22 10:32:17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汉五铢
核心提示:何处是吾乡?天地之间有片瓦,五行相合是吾家。《周书》载“神农作瓦器”,《礼记》云“夏时昆吾作瓦”,瓦的起源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何处是吾乡?天地之间有片瓦,五行相合是吾家。


  《周书》载“神农作瓦器”,《礼记》云“夏时昆吾作瓦”,瓦的起源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在千年的岁月中,中国人的瓦分阴阳,正面为阳,反面为阴,一块阴一块阳相扣相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大道。


  更为让人惊叹的是,中国祖先们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于烈火中烧结成瓦,将瓦叠于椽木之上,一瓦遮头,为中国人又遮风又挡雨。


  瓦,顺乎阴阳,合乎五行,它不仅守护我们走过千年岁月,更是陪伴我们生老病死。


  瓦在,家在。


青瓦


  人有生老病死,瓦有吗?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颠沛流离时杜甫所住的茅草屋在风雨中飘摇欲倒,漫漫长夜,屋内雨点如麻,一片凄凉。


  于是杜甫有了期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稳如泰山,不惧风雨的瓦房,才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家。


  有史为鉴,在《清明上河图》中,一段京华烟云飘在瓦上。远远看去,青瓦盖顶的普通人家,它不同于琉璃瓦铺就的宫殿,华丽庄严不可亲近。只因它记载着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点滴,带着一丝温润,淌过流年沧桑。


青瓦


  瓦房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下雨之前,屋前檐下的柱础就先潮润,古人云:“天欲雨,柱础润”,果然不假。屋子一旦上了年岁,就有灵性,能知天地人意。


  人们常说瓦通灵,殊不知人有生死,瓦亦有。所以每隔几年都需要上房“捡瓦”,人们会选择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里,用新瓦把老瓦换下。


  只为让瓦质本洁来还洁去,归于山林,归于天地,归于我们最初的来处。


  留不住的瓦房,回不去的故乡


  据统计,自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90多万个古村落消失,平均每天就有近300个古村落消失。而随之逐渐消亡的,还有中国的瓦房。


  冯骥才痛心疾首的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它,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就消失不见了。”


青瓦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着我们不断向前,老家也一样,从农村到城市,改造、重建、变迁,遗失的遗失,消亡的消亡,就像我们安身立命的青瓦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幻化成我们的精神故里。


  人们常说,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可瓦房,我不能忘却,不敢忘却,不会忘却......

 
标签: 青瓦 古村落

本文标题: 一片青瓦一个家,回不去的是故乡!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66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