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2-17 09:49:42  来源:文摘报  作者:陈履生
核心提示: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是所在国家以及博物馆的骄傲。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足以代表社会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是所在国家以及博物馆的骄傲。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足以代表社会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镇馆之宝”是怎么产生的呢?


  馆中“之最”


  所谓“镇馆之宝”,往往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稀缺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常常有着难以比拟之最。


后母戊方鼎


  专家们选择“镇馆之宝”,更多的是博物馆之间的横向比较,如青铜器与青铜器比,或许在各博物馆的比较中,它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之最”,如“后母戊方鼎”的最重;“曾侯乙青铜编钟”的最大;或许没有某一方面的“之最”,可它是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如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论重量,不及“后母戊方鼎”,论规模,不及“曾侯乙青铜编钟”,但它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又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因此,“东汉铜奔马”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无疑义。


《蒙娜丽莎》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反映出的社会对它的认同,有着丰厚的学术含量,重要的艺术价值,突出的历史地位,比如《蒙娜丽莎》。虽然达芬奇创作了包括《最后的晚餐》在内的众多举世名作,但人们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是给予了特别的认同,这是因为它在达芬奇整个作品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无法替代。尽管它没有《最后的晚餐》那样巨大的幅面和丰富的内涵,可是,如果没有《蒙娜丽莎》,达芬奇会黯然失色。


  镇得住的故事


  作为博物馆的最具代表性藏品,都有特别能够镇得住的内容以及相关故事。


《夜巡》


  在荷兰国家博物馆中,镇馆的伦勃朗1634年36岁创作的《夜巡》,是伦勃朗一生所画500余幅作品中最特别、最重要的一幅。该画以舞台剧的方式表现了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成员的群像,射手们各自出钱众筹请伦勃朗创作。可是,完成之后射手们却不满意,因为每人在画面中的大小位置、光线明暗等等都不尽相同,由此他们发动市民们不择手段地攻击伦勃朗,最终酬金也由5250荷兰盾削减到1600荷兰盾,最为严重的是,此后很少有人再找伦勃朗画集体肖像,画商们也疏远了伦勃朗,使得这位伟大的荷兰画家63岁时在贫病中去世。该画一直被荷兰王室所收藏,直到19世纪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成立后成为该馆的藏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后母戊方鼎以重达832.84公斤,成为中国青铜器之王。它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为防止方鼎落入侵华日军手中,又被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政府一位“陈参议”劝说藏家把方鼎上交政府,于是重新出土后的它被运到南京,并于1948年首次在南京展出。1949年,方鼎拟被运往台湾,因为飞机舱门宽度不够上不了飞机,又回到南京藏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方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本文标题: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怎么产生的呢?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75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