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科技的东吴名将,打开考古发掘新方式!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5-10 11:47:28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王婕妤
核心提示: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从小兵出身到最终掌握吴国军政大权,丁奉用勇猛、智谋完成了华丽逆袭,留下了一代将领的传奇。近2000年后,这位武将再次给南京乃至全国考古界带来惊喜。

  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从小兵出身到最终掌握吴国军政大权,丁奉用勇猛、智谋完成了华丽逆袭,留下了一代将领的传奇。近2000年后,这位武将再次给南京乃至全国考古界带来惊喜。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幕府山五佰村地块发现并清理古代墓葬10座,其中一处六朝家族墓葬经过考古发掘,确定是孙吴名将丁奉的家族墓群,再次引发热议。该考古发掘项目不仅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具有标尺意义的这次考古发掘,更对推动三国历史文化普及提供了直观鲜活的实物资料。在这次惊喜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重要发现,三国传奇将领墓具有标尺意义


  为配合幕府山五百村项目地块的建设,2019年下半年开始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开始对该地块进行了地下文物勘探。在发现墓葬多座后,作为疫情之后第一批开启的项目,团队们开始对发现的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在去年10月左右,我们发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砖地券。”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周保华告诉记者,“3号墓出土砖地券,字迹清晰可辨,显示墓主明确为三国东吴名将丁奉。”


  在众多的武将中,今天登场的主人公丁奉虽然算不上名号最响亮的武将,但他却在群雄四起、名将辈出的三国时代,与程普、黄盖等人被盛赞为“江表之虎臣”,为东吴基业开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绝对称得上是三国历史上最励志的。一路通过战功晋升的丁奉,是一位雪中奋短兵的四朝老臣,侍奉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吴国君主,刀光剑影中见证了三国兴衰存亡,成为了东吴一代传奇将领。



  作为三国东吴的都城,南京有着丰富的地下三国文化遗存。周保华介绍:“近年来,南京、马鞍山、苏州等地发现数处重要的东吴墓葬,有南京江宁上坊大墓、马鞍山‘天子坟’孙吴墓,苏州虎丘孙吴墓等。与之相比,丁奉墓虽然规模略小,但墓主身份明确,时代清晰,但南京的丁奉墓也是继马鞍山朱然墓以后,具有明确记载的官职最高的三国东吴名将之墓。”与确定墓主身份相比,年代的确定,在孙吴墓葬发掘中更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周保华说:“这对于研究六朝墓葬年代分期、出土器物断代,以及社会风俗、葬制、葬俗等更具有标尺意义。”


  其实此前,团队对待该地区的考古发掘,就颇为精细。周保华介绍,五佰村项目地块位于幕府山南麓、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幕府山古墓葬群区”范围内。幕府山是位于长江南岸的丘陵山脉,包括现在的老虎山、象山、郭家山、北崮山以及中央门和迈皋桥地区,自古以来即为南京北郊的重要屏障和战略要地,也是六朝以来古人择地而葬的重要地区之一。20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发现众多六朝时期古墓葬,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墓葬地或世家大族墓地,诸如象山东晋王氏、老虎山东晋颜氏、郭家山东晋温氏等家族葬地以及汽轮电机厂大墓等高等级贵族墓,出土了大量文物。目前,除了该项目的资料整理、文物修复以及墓葬的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考古团队仍在现场做进一步的发掘,“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完整的墓园结构,这方面的发现和研究都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来看可能保存不了多少,但我们还在做努力尝试。”周保华说。



  珍贵文物,千袋土中洗出首见的实物资料


  作为为近年来少见的六朝早期砖室墓葬,丁奉家族墓群出土的文物也成为南京近年来珍贵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目前发现的300余件出土文物中,除了出土的四块砖地券外,一批釉陶骑马俑的发现,也惊艳了业内。“虽均已破碎,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出或敲鼓,或吹箫,推测为一组骑马鼓吹仪仗俑。”周保华告诉记者,骑马鼓吹,是古代一种乐队形式,初始于汉代,这批骑马俑装备严整,鼓角齐鸣,颇有出行的气势,又或是庆祝将领得胜归来,鼓吹大奏,“随葬骑马俑,表示丁奉在身前也被皇家赏赐了这样的待遇,身份高贵也不见得可以拥有,而是一种荣誉、功劳、地位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频繁,对于鼓吹的记述,除文献记载外,多见于出土壁画或画像砖石上。周保华解释:“此前这一时期的骑马俑南京未曾见过实物,此次的骑马俑出土,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行仪仗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除釉陶器外,在墓葬中还出土大量青瓷器,种类较多,有罐、碗、盏、碟、鐎斗、扁壶、魂瓶、仓、屋、水井、方盒、熏、羊圈、猪圈、狗圈、鸡埘、磨盘、水碓、臼、杵等炊厨牲畜明器以及生活用品,制作精美。“东吴早期随葬器物承袭汉代传统,多为陶器和家禽家畜、仓厨房屋等模型明器。随着年代的推移,青瓷器比例不断加重,并出现了青瓷魂瓶、砚台、仪仗俑等器物。金器、钱币和漆器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都有利于对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研究。”周保华介绍,发掘出土金钗、金环,银质的剪刀、镊子、带銙,铜钱、铜镜等,为南京近年来少见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代武将怎能没有兵器随葬?在出土文物中,铁剑以及错金银铁器的发现,则让人看到了三国名将的勇猛善战,“错金银铁器已经有所缺损,但仍旧能看出当年的精美。”这些发现,不仅为研究六朝墓葬制度提供了新材料,而且对推动三国历史文化普及提供了直观鲜活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而发掘并整理出这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考古团队颇费了一番功夫。“这些文物都是我们从一袋袋土中,每天一点点洗出来的。”周保华告诉记者,当时在考古发掘现场,团队为了不错过丝毫遗存,一共打包了一千余袋土回到研究院,每立方厘米的进行清洗,最终淘出了这些“宝贝”。至今,“清洗”的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科技助力,首用新测绘技术建立数据库


  除了考古团队精细的工作,科技手段的助力、多学科的合作,也为丁奉家族墓葬发掘插上了精美的翅膀。


  在勘探结束、正式发掘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与南京测绘院开展合作,运用探地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五佰村进行了前期物探。“探地雷达对五佰村墓葬的疑似位置和范围进行前期探测,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持。”周保华介绍,运用本次探测的目的是通过物探数据反映的异常信号与发掘后的实际位置比对验证,确定探地雷达方法对古代地下墓葬结构探测的有效性,为后期开展相关工作积累经验,“依据确定的几处疑似位置,选取4号墓墓室区域获取的雷达信号与后期发掘后倾斜摄影测量模型比对,雷达异常信号集中区域与发掘后的墓室形态、位置和走向基本一致,验证了在地下水位较低条件下,探地雷达对墓室夯土层、砖石墓室的探测是可行的。”


  现场发掘过程中更首次采用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新型测绘技术。“通过获取的三维模型、激光点云等实景三维数据对古代墓葬遗址现场的墓室空间位置、走向、细节尺寸及出土器物分布等进行了高精度空间定位的详实记录,为后期遗址保护、文物建档修复、发掘过程溯源和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三维数字化的基础资料。”周保华告诉记者,采集数据,对比发掘后情况进行分析验证,考古团队期待通过更多项目的系统收集处理,建立起相应的测绘数据库,从而逐步提高对考古遗迹尤其是墓葬的物探技术水平。


  “考古工作需要理论支持,需要经验支撑,而在现代,更需要科学手段。”在周保华看来,考古发掘也并非只是简单的“挖宝”,更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此次在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车的运用,也更好地分析鉴定材质属性,夯实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



  入围大奖,南京考古前置模式获点赞推广


  因其重要性,“南京五佰村孙吴丁奉家族墓”的考古项目,也入围了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除了诸多重要发现,通过大量的经验积累,对六朝墓葬的精细考古发掘,也成为南京在相关项目中的显著优势。而南京“先考古、后用地”考古前置模式,更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近期被国家文物局点赞推广。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文化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埋藏丰富。近年来,南京实施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改变考古发掘工作跟随建设项目展开的被动保护模式,保护地下文物成效明显。为规范考古和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南京市政府、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从不同层面,陆续出台多个相关配套文件,对考古前置、考古程序、责任落实、现场管理、工作保障等进行明确。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全面推行,使得一大批地下埋藏文物被发现,并得到了科学保护。


  据数据显示,在“先考古、后用地”制度的保障下,2020年,南京市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勘探面积已经达到2400多万平方米,超过2019年的总量30%,很好地保障了南京市基本建设项目的需求。近年来,通过考古前置发现了明故宫皇城遗址(西南片区)、黄泥塘大报恩寺遗址、西街遗址、官窑山明代窑场遗址、西营村南唐窑业遗存与南朝寺院建筑基址、南宋建康府贡院建筑基址等一批有较高考古价值的大遗址,此次“五佰村孙吴丁奉家族墓”项目的考古发掘也是其中之一。


  目前,“东吴名将江表虎臣——东吴丁奉家族墓出土文物展”正在六朝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墓葬礼俗、出土器物等角度立体展现了三国文化及古都南京的文化底蕴,而首次配套进行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展览也将大众带至考古发掘现场,让观众对考古发掘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本文标题: 遇见科技的东吴名将,打开考古发掘新方式!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5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