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两会关于非遗保护传承的这些声音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3-11 09:32:36
核心提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不仅依然散发出传统的魅力,也鲜亮地活在当下、绽放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值得深思。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不仅依然散发出传统的魅力,也鲜亮地活在当下、绽放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值得深思。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本身就是非遗传承人。关于非遗保护传承,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全国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独创针法鬅毛针传承人成新湘呼吁,让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项目“活”起来,尽快走出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



  成新湘建议,工艺美术行业主管部门及文化、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行业扶持政策,通过成立专项扶持资金或基金,支持举办传统工艺美术节会活动、传统手工技艺和非遗项目创办生产性工作室、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等多种方式。对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分别设立带徒授艺津贴,对大师建立工作室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以发挥好大师的传、帮、带作用,引领行业传承发展。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好工艺美术行业组织的服务职能,支持行业组织在推动产业发展和传承保护重大事项中发挥协调作用,明确其公益服务方面职能。研究落实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运行标准经费,持续推动非遗等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关于建立国家级传承人博物馆,促进地方本土非遗保护工作;一是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旅游产业。



  据孙艳玲介绍,我国有30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担负着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些传承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大部分传承人都是在地方土生土长,发展空间小,生命力薄弱;二是大部分传承人年龄偏大,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三是因为资金匮乏,持续发展力不从心,大部分非遗传承前景堪忧。要改善这些不利局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她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建立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通过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非遗能够传承下去和展示下去,发扬光大。


  此外,孙艳玲提出非遗与旅游的结合需要更多的思考。她认为非遗项目重在传承保护,把它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只能适度,否则适得其反。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对于非遗融入旅游的认识不到位,开发程度还很低。为此,孙艳玲建议要加强文旅融合,推进非遗进景区。把具有代表性魅力的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作为提升旅游景区品位的重要元素,既有效延伸了旅游产品链,也让非遗项目得到了活态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建水紫陶传承人田静呼吁国家支持非遗手工技艺成立公益技能培训机构。


  田静希望在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护与继承建水紫陶传统技艺,技艺传帮带,为行业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具体以建水紫陶来说,田静希望更好地开展紫陶技能传习工作,用公益事业探索乡村社会治理创新,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掌握一门技能,通过紫陶技能传习中心,保护与继承建水紫陶传统技艺,免费技艺传帮带,为行业培养数百名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青年,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


 
标签: 两会 非遗

本文标题: 2019全国两会关于非遗保护传承的这些声音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91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