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强化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3-20 10:24:47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汉五铢
核心提示: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没有中断和湮灭的,惟有华夏文明。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数千年固守热土、实用理性、勤作睿思的农耕生态,炎黄子孙为了摆脱粗粝、野蛮和荒昧,随着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不断调适自身,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没有中断和湮灭的,惟有华夏文明。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数千年固守热土、实用理性、勤作睿思的农耕生态,炎黄子孙为了摆脱粗粝、野蛮和荒昧,随着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不断调适自身,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其中既包括静态存在的、具有固定空间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迹、文物、典籍等,也包括那些口传心授、个性独具、充满着生命理性与温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本土性、传承性、无形性和活态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所在。


中国书法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工作始于21世纪,随着昆曲、京剧、中国书法、中医针灸、青瓷烧制技艺等先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进来,进而启迪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结晶,是泛着理性光彩的岁月经典,是求真、趋美和社会担当的人文情怀,有着朴素真挚的生命律动,传导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承载着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诉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根基。


  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语境下,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大力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和物质消费方式,许多本土化的民族传统正在发生急剧的消亡和流变,“全球文化同质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矛盾十分尖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伦理情感被强势文化所统辖,国人的文化定力受到严峻挑战,“坚持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国家高度。


青瓷烧制技艺


  二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正在将自己从“土地”里拔出来,世界的宏观走向似乎在朝着经济方式、物质方式、价值观念趋同方向发展,经济逻辑被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被物化和改写,兼具“东方底蕴”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遇了时代的冷落和产业化的发展瓶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是典型的“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随着农业社会文化环境的逐渐边缘化,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西洋文化”“韩流”等外来文化贴着“时尚”“前卫”的标签,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以发达的文化传媒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和着意涌入,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隐性侵略的触角已经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不坚信民族瑰宝的巨大价值,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既有的社会载体,也要以国力强大为前提,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表明,并非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免除民族灾难。因此,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不忘初心、尊重历史、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


中医针灸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华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生命观,是留住“乡愁”的情感纽带,是维护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中国符号”,是增强凝聚力、延续民族精神的文化DNA。在物理空间上,虽然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可见,但其独具魅力的文化意蕴是不可复制的,其深沉厚重的历史质感是无法再造的,其清澈绵远的人文温情是历久不息的,其才思横溢的知识理性是简练优美的。


  我们要突破思维局限,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强化中国元素的国际化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文化涵养生命,让非遗活在当下。


 
标签: 非遗 文化 传统

本文标题: 非遗传承:强化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97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