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屋”的现实意义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5-09 13:42:13  来源:建筑与园林艺术  作者:罗杨
核心提示: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一定离不开那些虽然已经衰老,但是仍然蕴涵着生机和活力的老根一一乡村。”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一定离不开那些虽然已经衰老,但是仍然蕴涵着生机和活力的老根一一乡村。”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乡村都面临着飘零凋落的命运,很多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民居,也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而面临破败、倒塌风险。为此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倡导发起并组织实施了“拯救老屋”的公益行动。旨在针对乡村中的传统民居或古建筑,通过科学的保护理念、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合理的资金投入,对其进行修缮、加固、复原及适度开发利用,以延续其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使其得以长久保存并发挥积极作用的系统性工程。



  老屋不仅是砖瓦木石的物质存在,更是中国人精神原乡的坐标。当我们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迷失方向时,那些檐角飞翘的马头墙、雕花窗棂后的烟火气、祠堂门槛上的岁月痕,就如同是灵魂归途的灯盏。留住老屋,便是留住了文明的根脉与心灵的归处。


  老屋是刻录文明密码的“活化石”,是建筑技艺的基因库。比如,徽派民居的“粉墙黛瓦”暗含阴阳调和之道,福建土楼的夯土技术凝聚古人抗震智慧,山西大院“四合五天井”的布局体现礼制秩序。每一块砖雕、每一根梁柱都是《考工记》《营造法式》的立体注解,藏着中华工匠“道器合一”的哲学。



  老屋还是家族记忆的存储器。比如,浙江诸葛村的老宅门楣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祖训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广东开平碉楼的铁皮信箱里,华侨家书上的“金山客”泪痕未干。老屋如同家族史诗的封面,翻开它便能触摸到血脉的温度。


  老屋是生态智慧的启示录。湘西吊脚楼的“悬空筑基”适应山地气候,云南一颗印民居的“天井采风”实现自然通风,这些“被动式节能”设计比现代空调早诞生千年。老房子用沉默的建筑语言,讲述着“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老屋是心灵归途的精神引力场。是乡愁的具象化载体。冯骥才曾说:“看见老房子,就像看见母亲倚门而立的身影。”苏州同里退思园的月洞门,映照过游子离乡的背影;皖南宏村南湖书院的书声,滋养过代代学子的乡愁。这些空间将抽象的情感凝固为可触摸的乡愁地图。



  老屋是文化认同的仪式空间。


  福建培田村的“继述堂”内,春节祭祖时三代同堂叩拜祖先牌位;江西流坑村“状元楼”前,孩童入学前仍要触摸明代石狮祈福。老屋通过仪式重构集体记忆,让文化认同有了可栖居的实体。


  修复老屋就是修复起一条连接历史与今天,并通向未来的心灵之路。值得称道的,浙江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不仅做到了修旧如旧的科学修复,同期开启的培训百名本土匠人的做法,让修复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成为文化传承的现场教学。


  松阳县的杨家堂村,经过几年的“拯救”,如今已成为“县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并获得“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寻梦中国最美村镇”的“榜样奖”,村里的乡宿,筱隐·家堂、里茶等精品民宿陆续入驻开业,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八方游客。古老的村庄也登上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被赞誉为“江南小布达拉宫”。



  历史的车轮可以碾碎如梭的岁月,但是不应碾碎我们心灵回家的路。如果老屋不在了,文明的基因就失传了。文物考古的成果告诉我们,当敦煌藏经洞的经卷重见天日,我们才读懂丝路文明的辉煌;当三星堆青铜神树破土而出,我们方知古蜀先民的宇宙想象。同样,古村落的老屋正是中华文明未及散佚的“地下典籍库”和“百科全书”,它们等待着被重新打开、阅读与传承。


  只要老屋还在,迷人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重回走失的家园,古村落就有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无限可能。


 
标签: 拯救老屋

本文标题: “拯救老屋”的现实意义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90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