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钦源:高密鱼拓让鲜鱼“游”在宣纸上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8-13 10:05:12  来源:农村大众报
核心提示:鱼拓,是中国民间拓印技艺和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以鱼为主要表现题材,兼具记录性和观赏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最初,鱼拓就是将鱼的形态拓印下来,是一种古老的“存真术”。因工艺流程传承了我国的碑拓技艺,故称“鱼拓”。

  鱼拓,是中国民间拓印技艺和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以鱼为主要表现题材,兼具记录性和观赏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最初,鱼拓就是将鱼的形态拓印下来,是一种古老的“存真术”。因工艺流程传承了我国的碑拓技艺,故称“鱼拓”。


  今年6月,高密鱼拓成功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便是于钦源。


  相传鱼拓起源于我国宋代,元代因战乱曾失传多年,后来在沿海地区再度流传,并辗转传播到日本、朝鲜。清末时,鱼拓技艺在山东高密民间流传,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而今,于钦源在承袭墨拓的基础上,借鉴运用现代绘画颜料,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和审美理念,作品丰富了鱼拓的文化内涵。


  于钦源介绍,高密鱼拓最早的制作者,是高密西乡潍河岸边前铺村的李福久(1862年生人,于钦源的太姥爷)。李福久家境殷实,喜欢舞文弄墨,经常呼朋引伴在河边垂钓,有时捕获到大鱼,便即兴在鲜鱼身上涂染墨汁,再覆上宣纸拓印,然后仿照碑拓的形式题跋,装裱后或悬挂室内自娱,或馈赠亲朋赏玩,其所拓鱼的轮廓和鳞片以及鱼鳍的纹理,纤毫毕现,甚是美观。


  “鲤鱼有36道鳞片,每个鳞片上都有纹理,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拓出来清晰可见,但画是画不出来的。”于钦源说(图①)。


  因为鱼在中国人的审美理念里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物,钓上鱼又可以记录自己垂钓的佳绩,故而李福久身边的朋友纷纷效仿,每当钓到较大的鱼,便请他拓印,制成赏心悦目的鱼拓作品。李福久的儿子李丹林和孙子李玉春也传承了这门技艺。


  于钦源自幼就跟舅舅李玉春一起钓鱼学做鱼拓,掌握了用墨汁来鱼拓的工艺流程,创作了大量的鱼拓作品。他还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创新,尝试不同颜料,所拓鱼形宛如真鱼游动在宣纸上。他后来又发明了分拓法,使拓印的鱼形在宣纸上产生多种动态,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鲜鱼为模板


  于钦源介绍,鱼拓用新鲜的鱼为模板,一般从菜市场购买。所用的材料有毛笔、排笔、宣纸、墨汁、各种颜料等。按照所用颜料,鱼拓可分为墨拓和彩拓。按照工艺流程,则有直接拓法和间接拓法两种。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清洗、固定、上色、拓印、点睛、题字盖章等步骤。


  直接拓法是在鱼身涂上颜料,用排笔按鱼原本的自然色彩润开这些颜料,然后再覆上宣纸拓印下来,最后点画上鱼眼睛。所用的丙烯颜料很容易凝固,必须在20分钟之内拓好(图②③)。


  “画眼睛是个细活儿,作品能不能传神,点睛很重要。”于钦源介绍,画眼睛时,他要戴两副眼镜。平常只戴一副300度的,画眼睛时则需再加一副100度的,而且画眼睛用的时间比拓的时间还要长。


  间接拓法所用颜料不是直接涂抹在鱼身上,而是把纸附着在将要拓印的鱼体上,用拓包沾染各种颜料小心拍打在宣纸上,从而慢慢显现出鱼的形象,这种方法类似碑拓,要严格按照鱼身不同部位的颜色进行色彩的过渡,且不受操作时间的限制。


  两种方法所拓出的鱼都能酷肖真鱼,鱼鳞纹理清晰,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最后还要根据中国写意画的审美和构成,在画面上点缀水草或山石,一幅诗书画印完美结合、洋溢着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鱼拓作品,才大功告成。


  “好作品不仅要看色彩、构图、题字等等,还必须要有内涵,有艺术家的思想凝聚在里面,能够给人以遐想和思考,才更有价值。”于钦源说。


  目前,于钦源正在创作一幅36米的鱼拓长卷,想把潍坊母亲河——潍河里所有的鱼种都拓印在画卷上。


  矢志发扬传承


  近年来,于钦源多次参加全国性鱼拓比赛和展览活动,开办鱼拓非遗传承培训班。2019年,于钦源在高密红高粱艺博园开设专门的鱼拓工作室。在教学过程中,于钦源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编著了“九步拓鲤法”,参与编著了中国传拓技艺教程全书。“目前,鱼拓还只是个小众艺术,全国的专门从业者估计不到1000人。”于钦源介绍。


  于钦源说:“鱼拓成为潍坊市级一个非遗项目,我也很荣幸。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责任,要更好地把鱼拓传承下去。”


  如今,于钦源的鱼拓艺术影响已遍及全国多地,很多人不远千里慕名来高密,拜师于钦源学习鱼拓制作技艺。


 

本文标题: 于钦源:高密鱼拓让鲜鱼“游”在宣纸上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68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