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长明之神!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4-24 13:21:46  来源:太原道
核心提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中国中西部的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因其全部为木构,通称为应县木塔。塔总高67.31米,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中国中西部的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因其全部为木构,通称为应县木塔。塔总高67.31米,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长明之神


  历史上木塔不易保存,要么毁于火灾,要么塌于地震,要么为人摧毁。应县木塔却在经历40多次地震,200多次炮弹袭击,和常年大风后,还稳稳走到965年。



  梁思成深情地说:“好到令人叫绝,好到半天喘不上气。”它采用全木结构搭建,全塔用了3000吨木制,1500人可以同时登塔。每一根柱子承重110吨,且没有用一根钉子建到65多米高,相当于现在二十三层高楼。


  也许对于大众而言,听到这样年代久远的古老建筑,不过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在梁思成看来,它如同长明之神。


  “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代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


▲(左图)梁思成照片(右图)应县木塔全景照片


  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


  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


  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


  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塔身梁架是承重塔体荷载的骨架。1~4层外槽用乳栿和草乳栿内外贯固,内槽南北向用六椽栿两道,各角抹角一根,两根六椽栿之间用三缝足材枋相联,两六椽栿当心又施一单材枋顺连接。


  平座夹层外槽设承重枋和草乳栿直角相交,当心立柱,两向设有斜撑,枝樘固济。第5层梁架是塔顶结构,外槽有乳栿和草乳栿,上置方墩承平。内槽南北向用六椽栿和六椽草栿,其上方木墩垫架四椽栿、承椽枋、抹角和平梁,铸铁刹杆插入其中。六椽栿之间施八角攒尖藻井。


  塔刹系铁铸部件组合而成。刹下砖砌莲台式基座。刹高9.91米,有仰莲、覆钵、相轮、露盘、仰月及宝珠等。8条铁链系于戗脊下端,久经风雨,完好无损。


  人文积淀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


  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中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塔内供奉着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


▲大塔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像


  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应县木塔高67.31米。据考证,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


  据史书记载,元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发生6.5级强烈地震,有声如雷,波及木塔。元顺帝时,应州大地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动。


  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过后木塔仍巍然屹立。无情的雷击、陈年累月的塞外狂风,都曾给木塔施加淫威,兵荒马乱,战火硝烟,也曾使木塔伤筋动骨。


  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然而木塔坚强不屈,仍傲然挺立、直刺云天。


  建筑结构的奥妙、周边环境的特殊性,加上人为保护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从30年代开始,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就对木塔千年不倒之谜进行了潜心研究和探索。


  减震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和江欢成认为,保证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首先从结构力学的理论上来看,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结合,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从结构上看,一般古建筑都采取矩形、单层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


  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观为五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


  在历代的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构层。这个结构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有了这四道圈梁,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强了。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靠它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由于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


  除此之外,木塔内外槽的平座斗拱与梁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两圈结合为一个刚性整体。这样,一柔一刚便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应县木塔设计有近六十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现代理论


  近代日本的地震建筑专家在《地震与建筑》一书中提出了五条抗震设计的原则。在将木塔的结构特点与之相比较就会发现,早在950多年前,应县木塔的设计者已经深深懂得并很好地实践了这些原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木塔抗震研究也进入了更高的层次。现年81岁的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学权威专家李世温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就研究应县木塔结构,他说:“现在我们对它进行了动态的研究,基本上摸清了木塔的动态性质,对抗震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木塔当年的设计者可能不懂这些理论,但他们却在实战中创造了奇迹。


 
标签: 应县木塔

本文标题: 应县木塔,长明之神!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42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