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跳花棚——一种蕴含非凡意义的传统民俗!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1-08 10:39:51
核心提示:跳花棚明朝时期从福建传入,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属于傩舞。

  跳花棚明朝时期从福建传入,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属于傩舞。它有固定的“科本”(演唱台本),共分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等十八科(场),多表现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意在驱邪除恶,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


跳花棚


  “跳花棚”一般是在“小雪”“大雪”的节气(即农历十月份)期间,村民选择“吃艺日”在指定的地点每年表演一次,每次表演一天,就像过“年例节”一般隆重。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它实际上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在粤西地区有句俗语:“冬(冬至)大过年(春节)”。化州的俗语是:“跳棚(跳花棚)大过冬”、“嫁到长尾公,吃了跳棚再吃冬”。可见跳花棚是当地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


  传统“跳花棚”的表演形式实属典型的道教活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有记载:“跳花棚”是以“傩戏”的形式出现,面具类似戏曲人物造型,按十八个固定“科本”(唱本)表演。其中“接神科”、“安座科”时,焚香迎拜,口吟经文与农村每年过年例“游神”的形式极为相似。传统“跳花棚”的表演风格可谓是粗犷简练、幽默夸张。


跳花棚


  现在“跳花棚”已从必须在指定跳棚坡和跳棚台上表演,发展到可在舞台广场上演出。表演场地发生了变化,表演形式也同步变化,更多地是体现它的舞蹈艺术形态,表演形式也由此舞台化,将它形成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在风格特征上,艺术工作者主张保留“跳花棚”的表演风格特征。


  “跳花棚”的十八科(场)表演,每一个科目都有一定寓意和表演内容,如“道叔科”由六种傩面具角色,道公、沙刀、耙头、缨枪、纸钱、钺斧,其中“道公”两人,共七人表演。先由两名“道公”单手相携跳摆出场,接着沙刀、耙头、缨枪、纸钱、钺斧也按顺序出场表演,动作有“撇里撇外”、“跪斗”、“转身托腮”、“垃乱抛果”、“指月”、“磨谷”、“斩手”、“踢球”、“插花”等九个动作(每个动作,跳四个方位,俗称“跳四门”),在地上跳完后,七个演员再上跳棚台蹲着把动作重复一遍,这一遍称之为“长道叔”。它主要表示驱邪免灾、祈求平安、迎祥纳福的意愿。上陈述可见,在传统“跳花棚”中的表演内容主要是以祈福求神、保佑平安、驱邪镇恶、迎祥纳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美好愿望。


跳花棚


  当地艺术工作者按照“理顺浓缩,借鉴融合,增减变通”的民间艺术整理三原则去改进“跳花棚”的表演内容,由于传统“跳花棚”有许多科目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于是艺术工作者将表演内容从原来“十八科”简化到目前仅保留“锄田科”“道叔科”等几个艺术价值较高的科目,其余科目皆被删除。表演时间由一天减缩到十分钟。以原“道叔科”的六个傩面具角色动作为基础,融合了古典舞的动作素材,借鉴了舞蹈编舞技法,丰富了舞蹈表现力,使“跳花棚”表演内容走向艺术多元化。表演内容仍以劳动丰收、生活情趣、爱情故事为主,不改变传统“跳花棚”的风格特征。


  近几年剧目时发现舞蹈中只有两个步法:马步和后踢步。传统“跳花棚”中只有马步一种步法,保留马步可保留它本体特征。马步虽然稳,但它动作幅度小,流动性活动范围小。至于后踢步,从舞蹈艺术的观点出发,这是一种灵活且流动性较大的步法,它并非“跳花棚”本体形态的动作,采用它最大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舞台的需求,增大舞蹈的流动性,增加舞美。动作主要以“道叔科”为主,如“跪斗”、“斩手”、“揽角”、“指月”,“磨谷”、“磨刀”等十三个动作,基本动作说明参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现在的舞蹈除了传统动作外,大部分新增动作都以模仿真实劳动为主,象锄头锄地;镰刀割稻谷;这些动作都是传统“跳花棚”中没有的,添加它们是为了增加舞蹈表现力。


 

本文标题: 【非遗传承】跳花棚——一种蕴含非凡意义的传统民俗!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19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