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村落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6-08 14:35:51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一座座精美的古建筑,无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婺源的古村落建设得如此气派,古建筑如此丰富珍贵,人们不禁要问,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一座座精美的古建筑,无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婺源的古村落建设得如此气派,古建筑如此丰富珍贵,人们不禁要问,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古代婺源,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光靠种田养殖,是无论如何聚集不起巨资来建豪宅、修宏祠、铺路桥的。


  而古代行政管理体制“政令不下县”,封建政府不会出资修建各类公益设施,连县衙、孔庙、城墙、试院等公共建筑,都是靠募捐建造。如县衙,就在光绪二年,“合邑捐资新造”(民国《县志》),更遑论建筑民宅了。


  散布在乡里的祠堂、路桥、水圳等公共建筑,也是民间集资募捐建成的。这些募集、捐助和自造房舍的资金,主要来自商人和官宦两条渠道。可以说,没有商人和仕宦,就没有婺源的古村落与古建筑。



  据民国《县志·食货志》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全县有田地51.92万亩,而洪武十年,人口已达13.0683万,人均田地只有3.97亩,而在山涧更多的东北乡,人均田地只有一亩多一点。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婺源山区已无法养活日益繁殖增多的人口。


  清代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说:“余郡处万山中,所出粮不足一月,十九需外给。”“盖新安居万山,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也说:“郡处万山中,百货皆邸于外”。于是产生了一首民谣:“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男子在很幼小时,便外出学做生意谋生。


  一江姓读书人叮咛出门经商的晚辈说:“本富为上,末富次之,谓贾不若耕。吾郡在山中,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汪道昆《太函集》卷45)。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徽州这个高移民社区,人们在乱世迁进深山,承平日久,渴望和追求走出大山创业的愿望始终萦绕心头,“树挪死、人挪活”的观念如基因一般遗传给一代代移民,远走他乡去创业致富,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康熙《徽州府志》卷8)。



  “九章大学终言利,一部周官半理财”,这副对联道出了以商业为第一等生业的徽州移民的心声。经过多少代人的拼搏,徽商终于成为明代中叶至清末400多年间称雄天下的商帮,经营的行业遍及盐、木、茶、典、粮、棉、布等等。“业贾者十家而七,赢者什家而三”(万历《歙志·货殖》),大多数外出经商者都是落魄的失败者,只有少数成为富豪。“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身”(《五杂俎》卷4)。


  徽商以徽螺陀精神经营全国,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两淮八总商,乡人恒占其四”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徽州自宋至清有名商人千余名,其中被称作“巨富”的有230多人。而封建社会里,土农工商四民中,商人居于末位,没有社会地位,更不允许私人资本扩张危害到皇权统治,因此,婺源商人的财富便流向家乡,建豪宅,修宗祠,筑道路,造桥梁。豸峰村富商所建“七星屋”,有七个天井,占地8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


  康熙《徽州府志》有曰:“吾乡之人,俭而好礼,吝啬而负气。其丰厚之夫,家资累万,尝垂老不御绢帛,敞衣结鹑。出门千里,履草屐,褛被自携焉。然急公趋义,或输边储,或建官庙,或筑城隍,或赈饥恤难,或学田、道路、山桥、水堰之属,且输金千万而不惜”。茶商潘开祥,为“振兴合族文社,首捐租六百秤,……课文资给”(《婺源县志》卷40《人物·义行六》)。商人赵之俊“输千金筑书斋,置学田,以培人才”(《婺源县志》卷42《人物·义行八》)。商人捐资公益建筑的事例不胜枚举。


  婺源古人脱离贫苦生活,改变人生命运的另一条道路是读书应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无数青年学子孜孜以求的梦想。自宋至清,婺源出了500多名进士,七品及以上仁宦2665人。桃溪潘氏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美誉,村规约定,凡有科名者可以在村中桃溪上建一座石桥,因村里考中举人和进士的多达36人,因此,便建有三十六座半桥,另半座是村中富商乐于捐输行善,村人特准所建。



  詹同、詹徽是父子尚书,余懋衡、余懋学是兄弟尚书,还有汪钅宏、江一麟、齐彦槐等名臣仕宦。这一大批官员在家乡都建有自己的豪宅,使婺源古村落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尚书第”、“进士第”、“大夫第”、“司马第”、“天官上卿府”、“太宰读书处”。清代两淮盐运使江人镜不但建了自己的“荣禄第”,还为其父亲江之纪建了“进士第”。


  这些官僚不管在任或致仕成为乡绅后,都十分关心乡村公益事业的发展。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江一麟捐资首创建设了萧江宗祠永思堂。江西省审判厅丞江峰青捐建了东山学社,并输田二百亩资塾师薪膳。宋代中书舍人李侃在李坑建有中书桥。宋御史查元在凤山建有报德桥。江湾荷田前山堂大堨由职贡方土焕、同知衔方一仆等三次重造,费千余金。


  宋熙宁间进士李曦重建了黄莲寺。还有在婺源为官者捐资兴建公益建筑的许多动人事例。古时婺东通徽州府的古驿道有五岭之险阻,其中的金竺岭更是在千仞悬崖之上,鸟道迂迥。行人肩负重担,手攀藤萝,蹒跚而上,汗水淋漓。明万历间(1573—1619年)婺源知县谭昌言出巡路过此地,见此情景不禁吁嘘嗟叹,带头捐款集资,征调民工凿山伐石,筑成了一条5尺来宽,30多里长的青石板大道。乡民为感念谭知县的功德,于岭端勒石,改称金竺岭为谭公岭。


  婺源古代有先贾后儒,亦儒亦贾之风,往往商人致富后不忘儿孙求取功名,贾而好儒,送其走上举业之路,登科为官,加深了官、商一体的程度。这样,就为婺源古村落与古建筑的兴盛发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本文标题: 婺源古村落形成的历史背景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91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