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明清古壁画中的民间音乐(一)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20 10:14:53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核心提示:延庆民间音乐多作为高跷、秧歌、旱船、龙灯等民间花会的伴奏音乐,以粗犷、豪放著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延庆民间音乐多作为高跷、秧歌、旱船、龙灯等民间花会的伴奏音乐,以粗犷、豪放著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而延庆地区的一些明清古寺庙壁画中,却以静态的方式记录了延庆地区明清以来民间音乐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壁画中描绘的乐师、乐器和乐队组合等形象,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依稀可以从民间花会伴奏音乐中寻找到他们的影子。

  村落中的古寺庙是古人敬神、娱神的地方,而音乐则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延庆地区能够体现民间音乐的壁画主要集中在火神庙和龙王庙当中,其中以龙王庙最为常见。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分析,延庆地区明清时期民间音乐主要受军乐和道教音乐的影响较大。


  首先,明清时期古寺庙壁画中乐器和乐队组合的变化,清晰地记录了延庆地区民间音乐从军乐、祭祀音乐到现在花会音乐的演变过程。有明以来,延庆作为守卫京师和皇陵的重要军事要塞,境内遍布长城、屯堡、烽燧等防御工程,军民杂处。军事重镇和长城防御是当时的主题,军队的生产、生活对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影响。明代军乐对延庆当时民间音乐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永宁和平街火神庙明代战争题材壁画中就有一些描绘明代军乐队的内容,使我们对明代军乐队的组成有了较直观的印象。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延庆地区民间花会伴奏音乐中找到明代军乐的影子。在东山墙"争战图"中,一名士兵吹着"长尖",吹响了出征的号角。另一名士兵正站在礼炮后面擂着战鼓,为明军鼓舞士气。在西山墙"得胜图"中,在城门前方,有两名吹"长尖"骑兵,其后不远处有一组演奏腰鼓、挎鼓,吹着唢呐,打着小钹的乐队组合,敲锣打鼓地欢迎得胜归来的众神和明军将士。这些乐队组合,在为我们营造出征时庄严肃穆和得胜时欢乐喜庆气氛的同时,也保留下了有关明代军乐的珍贵史料。

  在这些乐器当中,长尖是今天北方很难见到的乐器。长尖又称"招军"、"先锋"、"喇叭"、"号筒"或"尖子号",是民间吹奏乐器,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曾用于军中,现广泛用于浙江、江苏、福建、河南等地民间吹打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明代北方长城沿线,长尖也是军队中常见的乐器,只是现在北方地区不流行了。

  在两幅壁画中,鼓竟有三种形式。鼓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其产生的年代较早,很早就被祖先用于军队助威。相传炎黄阪泉大战时,"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壁画中有战鼓、腰鼓和挎鼓等形式。战鼓与普通的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直到今天,在延庆地区流行的舞狮、高跷等民间花会伴奏音乐中依然可以看到战鼓的身影。

  而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相传最早戍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做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作战斗志。其后腰鼓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民间娱乐当中,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成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在"得胜图"中出现的挎鼓,比平常看到的书鼓还要扁一些,直接挎在演奏者的胸前,有两个鼓槌击打。挎鼓,也称迓鼓。流行于京郊各区县。迓鼓源于宋代的军乐,宋人在迎接出征将士凯旋时演奏。传入民间后,成为人们庆丰年时演奏的一种锣鼓乐。董家沟佛爷庙清代中后期龙王行雨图壁画中的乐队的挎鼓已经与今天的挎鼓十分接近了。

  此外,在演奏队伍中还出现了唢呐和小钹。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
 
标签: 壁画

本文标题: 延庆明清古壁画中的民间音乐(一)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40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