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让乡村文化回归原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1-26 11:02:00
核心提示:  美丽乡村不只是一种生态理念,它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让乡村在文化上回到它的原点。  从文化的
  “美丽乡村”不只是一种生态理念,它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让乡村在文化上回到它的原点。

  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美丽乡村的建设:

  如何对待自己。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提升自己。要真正理解文化,就得理解人的双重性。二是有自豪感。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一个村落的居民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的品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如何对待别人。具体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两个层面:一是如何跟别人友善相处、合作共事,以及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二是如何对外来文化,包括外地文化、城市文化、西方文化。

  如何对待生态。这里说的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譬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其他很多地方是写在了路边的广告牌上,在尧治河,则写在了大地上,写在了每一个尧治河人的心上。

QQ截图20180126095821

  如何对待传统。何谓传统?传统是现代的营养液和土壤,现代是传统的空气和阳光。二者是统一生命体的两端:传统是根须,现代是枝叶。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能忘了历史、丢了传统。

  形成以下三个建议:第一,避免“文化戕害”。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知识、共识作为文化政策的三个基础,文化建设很可能是一场打着文化旗帜而进行“文化戕害”的大破坏。

  第二,启动“文化启蒙”。中国农村社会的治理与运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依仗了乡土文化对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浸染。但是这种浸染被文革等运动作了“漂白”后就被解构成了微不足道的碎片——至今依然是些碎片。因此,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急需进行乡土文化的重构——开展一场严肃的“文化启蒙”运动。

  第三,确立“文化制度”。从考虑魂在哪里、根在哪里、家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等问题入手,首先做减法,然后做加法,兴利除弊,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成长的文化制度体系,成为一件很迫切的事情。

  美丽乡村的主要特征

  一曰“政府主导”。据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截止于2017年5月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省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涉及到美丽乡村的文件已接近200件。出现了三个“几乎”:几乎每个省都出台了本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几乎每个省都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负责部门,几乎每个省都安排财政项目资金开展试点建设。

  2017年,各省对美丽乡村的投入,我们概算了一下,应该在大几千亿的规模。在部分地区,历史性地出现了乡村建设“不差钱”的现象,这非常难得,似乎是一个拐点。

QQ截图20180126100111

  二曰“生态植入”。我国历史上,从没有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像美丽乡村这样如此重视“生态”这个词,以至于,一提“美丽乡村”,谁都会想到“生态”两个字。

  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农村大地上,到处都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

  各级官员的讲话稿中、各个涉农专家的文案上,都摆上了“生态”这两个字。生态不仅成为乡村发展的目标,更成为乡村建设的动力。

  三曰“百花齐放”。各省各地在美丽乡村实践中,确实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积极探索创新,涌现出了大量好的模式、好的经验、好的做法。

  在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起草的过程中,这应是一个引导性标准,绝对不能起草成一个强制性标准,要保护好各地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有想象力的词。
 
 

本文标题: 美丽乡村——让乡村文化回归原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209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