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室显赫的侯庄 曾经富甲一方的赵家!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7-08 09:47:14
核心提示:  侯庄老南院:位于高平市东南22公里的石末乡侯庄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为近代资本家兼地主赵伯周、赵仲周兄弟的世代住宅。老南
QQ截图20180704113625

  侯庄老南院:位于高平市东南22公里的石末乡侯庄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为近代资本家兼地主赵伯周、赵仲周兄弟的世代住宅。老南院门前广场,旗杆高耸,里外两个大门上悬挂着几块金字匾额:一为“郡侯第”,一为“诏举孝廉方正”,一为“悠然见南山”,一为“朝议大夫”,表明赵氏家族门第的显赫。其家族从名商巨贾步入官场侯门,仅第三代至第八代官居四品者三人,五品者五人。

  老南院一进十八院,院院相连,楼楼相通,是晋商巨富之一的赵家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民居庄园。但是,类似的晋商大院太多了,这赵家老南院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前不久,小编驱车前往高平市石末乡侯庄村,推开历经沧桑的老院大门,行走在惯于沉寂的古旧院落里,体会当年泽商赵家富甲一方的尊贵与辉煌。

  刚一下车,大家的目光立刻就被一座二层楼高的阁楼式建筑所吸引,这就是老南院的大门吗?高大气派,气势恢宏,小编不禁赞叹。

  我们的向导,熟知老南院历史和文化的侯庄村村支书常海富告诉小编,这座阁楼就是老南院的正大门门楼。门楼坐北朝南,比围墙要略高出一些,虽历经了百年风雨,但总体外观仍然保存完整。门楼下面是宽阔的大门,门上挂着木制匾额,可惜上面的文字早已分辨不出。大门的上面是木制的阁楼,虽然损坏的很严重,但仍可以看出其隔扇和围栏的精致与奢华,屋檐下的梁枋和斗拱也全是木制,并且雕有凤凰和牡丹。阁楼上也挂有一块木匾,上面写有“东方红院”四个字,但这明显是后人所写,记者隐隐约约还能看见原来字迹的轮廓。

  “原来匾上写的是‘悠然见南山’,现在都已经模糊了。”常海富介绍说。当年里外两个大门上,除了悬挂着“悠然见南山”外,还有 “郡侯第”、“诏举孝廉方正”、“朝议大夫”几块金字匾额,尤其“诏举孝廉方正”还是当时皇帝御赐的匾额,足以体现赵氏家族门第的显赫。

  常海富指着门前广场东面的荒地说,这里原来建的是老南院的牛屋院。牛屋院,顾名思义,就是赵家安置骡马的地方。当年赵家的永升商号名遍江南,赵家的骡马队因此常年往返运输货物财宝,这一支骡马队究竟有多长?古老相传,领头的骡马到达老南院的大门口时,而最后一匹才到了陵川的夺火乡,大多数的则还在绵绵的太行山里跋涉穿梭,绵延大约七八十里之远。

  老南院一进十八院 大门二门之间有仨院

  像所有晋商一样,在江南发家的赵家祖上同样在家乡广修宅邸,经过前后二十年的不断扩修,最后的老南院定格在了十八院。

  “除了大门外的东西牛屋院,还包括大小账房院,书房院、牡丹院、厅房院、内宅院、高楼院、五个作坊院、厨房院、仓房院、后院、再加一个面积很大的花园院。院院相连,楼楼相通,各院有各院的特色。”说起老南院的十八院,常海富的口气中满是自豪。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大账房院、书房院、牡丹院、厅房院、内宅院等五个院落,其余大都拆毁或改建了。

  大账房院其实是大门和二门之间的过道院,以东是书房院,以西为牡丹院,是当时赵家的总管院落,账房先生就在这里总揽赵家全部的生意买卖。“院内东西屋是和东西院共有并且相通的。”常海富说。但是后来,账房院东西屋的门都被堵上了,现在的大账房院就仅仅成了一个过道。

  进大门右拐,就来到了东面的书房院,全是两层的楼房,这里应该是供东家子弟们读书的地方。历来,商人的地位都不算太高,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赵家想让子孙们读书做官求取功名,自然也是无可厚非。

  与书房院对应的就是西面的牡丹院,据说是东家住的地方,因为院中花池栽有牡丹,故名牡丹院。院内正屋楼上只有正中一个窗户,南屋楼上是木制阁楼。“你们要不要进来上楼看看?”看着记者好奇,常海富便带着记者从正屋的小偏门进去。到了正屋楼上,站在南面的窗户边,整个牡丹院尽在眼底。二楼北面是一扇扇带有窗棂的木门,由于年代久远,不能轻易打开,记者只能顺着门缝往外看,这一看,记者又发现了惊喜,门外居然还有“阳台”和木制围栏,这可够现代的。“不要着急,一会儿到了二门里的厅房院就能看见这个围栏了。”老南院以院院相通、楼楼相连而出名,难道不能从楼上直接到厅房院吗?记者试图想要找到两院之间的串楼,却只看见一面与原墙体不一样的墙壁。原来,新中国成立后,老南院被一间间分给了当地的穷苦百姓,院落相通的地方自然被堵上了,这也成为老南院的一大遗憾。

  院落排布 封建等级森严尊卑有序

  二门为三开间两层阁楼,下面一层中间为正门,廊檐式结构,两根石柱为通天柱,柱下的础石上,隐约是鹿的纹饰。上层为三间阁楼,有木质围栏,斗拱朴实简洁,但又渗透着豪门大户低调的华贵。进二门也有一个过道院,原本是小账房院,但已然塌毁不存。

  小账房院的西面,就是记者在牡丹院楼上看到的厅房院。正屋建在一米高的青石廊界之上,东西和南屋也都是厅楼结构,下为厅房,上则是带出廊的阁楼,阁楼上的围栏和门窗仅有轻微的毁损。记者还注意到,院内石砖上有菱形的白色岩石,大约有10厘米长,中间还有小孔,均匀分布在东西两面。“常书记,这是用来做什么的?”记者疑惑地问道。“厅房院是东家为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和宴请贵宾的地方,肯定需要搭棚架院,这个就是用来插栏杆的。”常书记的回答让记者想起很多电视剧中官员富商宴请宾客时的热闹场面:正屋的青石廊界上搭台表演,主要宾客在东、西、南屋的阁楼上就座,院内宾客同样推杯换盏,相互交流生意经。我们已无从考证当年的情况究竟如何,只能从这历经风吹雨打却依旧气派非凡的院落中,品味昔日的豪华与奢侈。

  出了厅房院顺着过道往北走,常海富指着一堆砖石瓦块对记者说,这个位置原来建的是小厨房院,也已经塌的看不出痕迹。过道以西,和厅房院并排的就是内宅院,也称绣楼院。内宅院也同样是二层楼房,只是上层是封闭的暖阁绣楼,也就是世人所说的“深闺”,这里是东家的寝室和姑娘小姐们住的地方,正屋是老南院屋梁最高的房间。

  出了内宅院再往北走,还有大厨房院、高楼院、花园院和下人们住的作坊院,即木匠院、铁匠院、油匠院、张罗院和粉坊院等,从院落的排列上就可以看出封建等级的森严。

  鼎盛时赵家的108座店铺遍及大江南北

  常海富告诉记者,老南院的东家赵家,并不是侯庄的原住居民。赵家祖先原本是山西闻喜人,元末避难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到了石末,以打铁为生,担着扁担走四方。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赵氏祖先外出游乡打铁途中,忽然听见肩上的桑木扁担发出“圪吱圪吱下海安,下到海安有吃穿”的声音,随即决定到海安闯一下。到达海安后天色已晚,就在一破屋借宿,不想半夜梦到有人将一串金钥匙给了他,并说此屋墙角埋有财宝,梦醒后,赵氏祖先果然在墙角青砖下挖出大银锭,上面有一“赵”字,并且越挖越多。惊喜万分的赵氏祖先想起当时扁担之事,连忙跪在那根扁担面前叩头。赵氏发迹后,仍念念不忘那根为他们打开发财之门的桑木扁担,将桑木扁担油漆一新,常年供奉,视为神物。这个传说也使侯庄赵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传说归传说,赵家祖先确实是在江南发家致富,并建立了永升商号。明末,赵氏子弟赵清之从南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为其选择新宅地,结果选中了侯庄,于是赵家正式到侯庄,赵清之也成了侯庄赵家的第一代东家。

  赵清之之后,赵家后人逐渐步入官场,由于官商结合,赵家又接办了淮北、六安、寿州、马头等地的盐务。此后,赵家围绕盐务和永升老店等大商号,在山西老家至江南沿途三千多里的城镇上,开设了店铺生意108座,历经乾、嘉、道三朝六十多年的鼎盛辉煌。

  “老南院东家是‘财旺人不旺’啊。”常海富感慨地说。后来因为大东家子嗣单薄,赵家逐渐放弃了经营百年的官盐事务,丧失了支撑其百年辉煌的滚滚财源而走向衰落。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赵家的第十代传人赵伯周、赵仲周掌家,使侯庄赵家在经商历史上又迎来了短暂辉煌,不仅原来的生意有所拓展,还投资了“大德制针公司”,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日军侵华,赵家的生意再次遭受重挫。至此,赵家经商神话在侯庄终成历史,只留下老南院供后人赞叹与惋惜。
 

本文标题: 家室显赫的侯庄 曾经富甲一方的赵家!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10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