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设计,须充分发挥“在地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8-15 14:21:12
核心提示: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以往较少受到关注的乡村设计,成为近年来最火爆的设计实践活动。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以往较少受到关注的乡村设计,成为近年来最火爆的设计实践活动,广大设计人员带着理想情怀、设计技能走入乡间,通过设计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发展。


  设计下乡要求设计人员经常走进乡村现场,不带过多先念之见,在现实境遇中深入体验与感知,了解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特性、文化遗产、发展潜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提出合乎地域特色和当地发展规律的设计构思,与政府、村民和实施主体共同探讨可行的建设计划,并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完善并指导建设,通过一系列在地性的概念生成、设计构思、实施操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目标。因此,设计下乡,不是仅仅把设计带到乡村,而是强调乡村设计是一种在地性实践,也许叫设计“在”乡更贴切些。


板万村改造前


  乡村设计,首先要对设计与改造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既包含下乡前的历史资料和现状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也包括在驻村现场进行细致的入户调查、访谈、测绘、记录等工作。我们在贵州贫困地区的乡村设计,都对当地村落的建筑、空间、民风、习俗做了较为完整的调查记录,总体了解村落的道路交通、建筑质量、聚落风貌、环境资源等状况,逐户了解居住条件、改造意愿、贫困程度、收入来源、所持技艺等,以及调研了解村落的公共空间、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集体活动情况。通过分析梳理调研信息,为村庄发展做出总体策划,制定需要保护、改造、传承、发展的不同项目和各种策略。


  贵州板万村的改造,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板万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丫他镇,村民大都是布依族。在城市化大潮冲击下,板万村日益呈现衰退面貌,很多村民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严重,亟待通过改造重新焕发活力。


板万村改造后


  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板万村,虽然经济上、物质上贫乏,村里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除了大量的传统民居之外,还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戏、八音坐唱等都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织布、刺绣、酿酒都是村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技能,木作、垒石、夯土、制陶也是大多中老年村民拥有的建设家园的营造手艺。这些地域文化要素,确定了对板万村的改造,在设计上必须采用物质与非物质层面并进的观念和策略进行更新。


  对板万村的改造,首先强调其公共空间系统的梳理:一是原生态地保留了以山神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使敬先祭祖的传统得以延续;二是通过修建凉亭、改造大食堂、建设小广场,丰富乡村生活空间,增进村民日常交往;三是通过完善小学功能,改造村委会,新建布依文化传习所、戏台、风雨桥,改建土陶窑,构建乡村文化空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系统性的公共空间,为乡村民俗、礼仪、节庆等文化活动提供了适宜场所,通过公共性活动,和谐人际关系,增强集体意识。


  对板万村的改造,同时强调新旧建筑风貌相协调。占全村1/3的新建建筑,带着城市边缘地带野蛮生长的低俗形象,无论体量、风格都与传统乡村景观格格不入。设计中,通过采用传统材料、结构形式,结合现代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对原住户最小影响前提下,恢复了比较和谐的乡村风貌,增建的坡屋顶为住户增加了更多使用空间,裸砖外墙的抹泥做法既与原来夯土材料相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的物理性能。



  对占绝大多数数量的传统吊脚楼,首先进行了结构扶正和加固,外墙依旧保留了原来的夯土做法,对破损残毁处予以原工艺修复,立面板壁则遵循原有风貌修整完善。景观风貌协调的营建工作尽量聘请当地村民,既是为了让他们通过建设自己家乡获得收入,更希望他们通过重拾传统营造技艺,树立对所持有的传统营造技艺的信心,在当前乡村建设中更多地发挥作用。同时,因为是建设自己的村寨,带着感情的工作势必会取得更好的建造效果。


  设计尤其强调建筑景观改造与振兴乡村的传统工艺和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相融合——利用闲置民居改造为锦绣坊,为村民提供织布染布刺绣的生产、展示、销售和传习场地;新建布依文化传习所和风雨桥、修整戏台等,供布依戏、八音坐唱、哑面戏、浪哨等非遗演出活动使用;小学改建中增建了布依文化乡土教室,提供小学生学习和外来游客了解布依族文化的空间;土陶窑的改建,既恢复了传统制陶工艺,也为回乡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酿酒坊的改造,将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这些改造举措,将鼓励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保护和传承他们拥有的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非遗扶贫作用。



  乡村设计是一个在地性的系统工程,它并不局限于审美范畴上的乡村景观风貌营造,也不仅仅关注物质性空间存续、保护与修复,它还是乡村空间关系的适应更新,是乡村人际关系的织补弥合,是乡土文化的激活再生。改造要在乡村精神性、文化传承上下足功夫,所呈现的物质性空间的变化,应该适应当地特定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和生存状态,反映族群繁衍与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和谐文化生态,这些将激活并提升乡村的整体文化价值,为传统价值精神存续于当代乡村生活提出创造性的途径。


  当然,乡村设计指引下的村落改造更新只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持续的运行和经营相对于具体的建设,更为重要。板万村改造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帮扶下,设计团队通过帮助村里绣娘集体到发达地区参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组织传统技艺扶贫现场研讨、举办乡村艺术活动、帮助村民建立与外界更多联系等方式,加强村民自我发展的信心,促进内生发展动力的增长。


  目前,板万村已开始走出凋敝状态而出现良性发展端倪,民宿、餐厅相继开设起来,织布刺绣开始形成合作化机制,基于家庭机制的生产活动活跃起来,外来游客渐渐多起来,各种夏令营活动也纷至沓来,民俗活动和非遗展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乡村振兴的应有面貌。


 

本文标题: 美丽乡村设计,须充分发挥“在地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26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