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千年文明的古村落:流坑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9-14 09:21:49
核心提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散落在民间的瑰宝真是太多了!在赣中南部一个群山环绕之中的乐安县,有一个满载千年文明的古村落——流坑村。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散落在民间的瑰宝真是太多了!在赣中南部一个群山环绕之中的乐安县,有一个满载千年文明的古村落——流坑村。这座始建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兴起于宋代,衰微于元代,繁荣于明代,败落于晚清、民国的古村,全村统姓“董”,尊汉代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历史上先后出了34名进士,两名状元,78名举人,秀才不计其数。真可谓“百代不斩,千年不散”,被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盛赞为“千古第一村”!


流坑村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离所属牛田镇6公里。现有居民1200多户,6000多人。总面积3.61平方公里,可耕地3572亩,山林53400亩。它地处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这里钟灵毓秀,自成天地。清澈的乌江水,自村南经村东,绕村北再向西北流去,会恩江水注入赣江,使得流坑村形成山环水抱之势。


  据统计,江西省出过30名进士以上的村子,还有奉新县的华林,吉安县的秀川和南丰县的曾家等。但是这几个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村庄已无多少文物遗存。惟独乐安的流坑,至今仍保存着明代建筑(含遗址)19处,清代建筑250多处。这些建筑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建筑群,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其中保存完好的匾额400余幅;大多数建筑物上都有雕刻、绘画、书法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就一个自然村来讲,实属罕见。


  一踏入流坑村,那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的街道,那些古色古香、造型各异的建筑,鳞次栉比,雕梁画栋,斗拱层叠,飞檐腾空,蔚为壮观。明崇祯九年(1636)12月22日,大旅行家徐霞客慕名游览了流坑村。他在《江右游记》中对流坑村景描述到:“其处闤闠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流坑村总体布局,是由明代中后期的董燧规划整治的。它以人工挖掘的龙湖为界,全村分为东西两部并以东部为主。东部房屋由南向北依次排开,七条横巷贯道东西,一条纵巷穿行南北。各大巷还有若干与其垂直、交叉相通的小巷,宛若蛛网,以利连通。各巷道均以鹅卵石铺路,斑驳凹凸,巷宽2——3.2米,并有0.3至0.4米宽的排水沟与之平行,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这条条水沟汇入龙湖,注入乌江。几百年前,这种道路和排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至今令人赞叹不止!七条纵巷的东端,均建有高数丈、砖木结构的碉楼,用以了望敌情、水情、火情等;而巷之西端,设有凉亭,为村民们饭后茶余的休闲场所。


  龙湖之西,地势呈斜坡状,沿湖建有一条南北向的街巷,名朝朝街,这里是流坑村的集市、贸易之地。街之北端为棋盘街,南北两侧相对而立着五桂坊和锦衣坊,西侧高处则耸立着名闻遐迩的状元楼。该楼始建于南宋,是为本村的恩科状元董德元所建,清咸丰十年重修,是全村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楼台正中门楣上的匾额已是班驳无色,但是由与董德元同科进士,后为著名大理学家的朱熹所书的“状元楼”三字仍清晰入目。



  村中有一条宽仅尺余的小巷——“明清巷”,从北往南看,左边是明代建筑,右边是清代民居,当地人称之为“时光隧道”,也叫“一巷跨两朝”。


  流坑的住宅建筑,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兼防风防火之用。它较之一般的古民居显得更加高大阔朗,一进门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的采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泄池,如遇雨天,天井四周的檐水如四挂珠帘落入池中而不会四溢。当地人称之为“四水归堂”。它的厅堂建筑为“品”字形,多以雕花门窗隔断的两侧厢房在前,主厅在后,是其明显特征。墙屋内均为杉木结构,,多为三进两层,上层藏物,下层住人。屋中央为厅堂,左右为卧室。厅堂前的照壁,镶嵌精工绘制着人物、鸟兽、花草的砖雕。房屋的门楣、屋檐多有彩绘雕刻;屋内墙壁、窗棂、柱础、楞头、雀替、档板、梁棚等均刻有龙头、神鹿、凤凰、人物故事、花卉等图案,精雕细琢,独巨匠心,其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至于各式建筑及建筑物上的雕刻、绘画、书法等,遍布全村,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董燧故居,虽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前厅却依然保持着明代风貌。一对造于明嘉靖年间的园雕红石狮蹲立在大门两侧,左边雄狮双耳耸立,二目圆睁,张牙露嘴,威不可犯;右边的雌狮双耳后披,脑门突出,鼻大口张,左前肢蹬地,右前肢弄球,两肢之间坐一幼狮,正朝前观望,一大一小,构思巧妙,雌狮威严可敬,幼狮活泼可爱。门楣上悬有“理学名家”木匾,这块匾以石膏作底,阳文黑字,字体圆浑古朴,乃系明代著名理学家、南京吏部尚书曾同亨所书。昔日两旁还挂有曾同亨题书“理学常存德义门,名家自有儿孙福”楹联一幅,于中被烧掉了。两边挂楹联的地方,现隐约可见“飒爽英姿五尺枪”的诗句。现今的主人董仁贵对我们说,时,我把“理学名家”的匾翻过来写上了“为革命种地”方才保住的。对面那个大照壁上由明嘉靖状元罗洪先攥写有“高明广大”的砖雕,也被我用石灰糊上写了“破旧立新”。那对石狮子他们也要打掉,已经用钢钎把腿撬坏了,现用石灰补上的。因我是革命群众,1956年去过北京,说天安门前也有石狮子,北京的都没有砸,凭什么砸我家的?这是好不容易才保下来的啊!



  纵观流坑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五百年走的是亦耕亦读的道路,后五百年走的是亦耕亦读、亦工亦商的道路。它的发展史,始终都围绕着一个“读”字。而这个“读”字在它前五百年的发展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流坑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董氏第三代传人董文广,这个在流坑历史上第一位取得功名的人物,以其独到的眼光,抓住北宋重文轻武,大开科举广取文士之机,倾家族之财大兴教育,创办学馆,广纳英才,启沃子侄,鼓励他们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皇天不负有心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其侄滋、湘、渊、淳兄弟四人同年举于乡;次年董淳进士及第,并官至尚书,显赫一时。宋仁宗年间(1034),洙、汀、仪、师德、师道等父子叔侄五人同登进士第,五子联科,时号“五桂”,士林一时传为佳话。是科之后,董氏解试四举、五举和七子联科的盛事时有发生,登进士科者亦代不乏人。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进士者32人,而科名最高、仕宦最尊的是董德元。晚年得志的他于宋绍兴18年(1147)53岁时廷试第一,因有官故,被点为恩榜状元。以后春风得意,任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封庐陵开国子。因其故,始祖董合追封为大司徒,二世组董桢为大司空,曾祖父董倚加赠奉仪郎、骑都尉、太保,祖父董蒙休为太子太傅,父董奖为少师。真是光宗耀组,风光之极矣。


  漫步在流坑村卵石小道上的人们,至今难以想象地处偏远的它曾经是如何的发达和辉煌。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远,才使这座尘封的古代文明博物馆得以保存下来。


 

本文标题: 满载千年文明的古村落:流坑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40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