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如何营造乡土特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2-07 08:13:14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汉五铢
核心提示:在当前浙江省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下,全省各地都开展了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的行动计划进程中成绩斐然

  在当前浙江省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下,全省各地都开展了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的行动计划进程中成绩斐然。然而,伴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在乡村景观建设具体实施和设计理论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


  大部分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新旧建筑混杂,效仿城市景观建设,不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城市的发展模式照搬到乡村景观建设中,很多农村失去了自然亲切、质朴的乡村韵味,再加上景观设计的雷同,导致不少村庄出现一样的社区、近似的绿化、雷同的设施。因此,如何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景观,延续传承几千年的村落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筑景观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居民点,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极其周边环境。本文从景观类型的角度出发,乡村居民点景观主要包括农居建筑、生产建筑、乡村庭院、公共绿地、文化活动场所及相关附属设施。浙江地处中国亚热带中部,是典型的江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乡村景观,其居民点布局形式主要有团状、带状、环状和梯状。


  随着浙江省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大部分的乡村都完成了新农村规划,乡村居民点景观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大片传统农居得到翻新重建的同时,大部分旧式建筑穿上了一层“雪白的外衣”,农居建筑布局、材质、色彩趋于一致,村落布局仿照城市小区进行规划建设,传统自然风貌被所谓的“规则式”替代。


美丽乡村建筑景观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土地,貌似形成更为合理的功能布局,但同时也背离了乡村景观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新农村更像是城市的缩影,不可避免的形成“千村一面”,营造的景观缺乏地域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原有的淳朴、自然、亲切逐渐消逝。


  乡村建筑主要是指以传统民居为主的乡土建筑,诸如乌镇的老街古巷、浙中的雕花木屋、沿海岛屿的石屋等,无不反映着当时当地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乡村建筑的更新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从而导致转型的过程盲目混乱,形成的建筑风格五花八门。乡村建筑的现代化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在转型中保证乡村建筑健康有序发展是现代设计师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所以,现代乡村建筑景观设计应努力继承传统建筑中优秀的元素,诸如空间形态、材料技术、气候的适应性等,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运用现代景观艺术,在建筑材质、形式、尺度等方面形成有机更新.在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根据不同建筑的风貌、质量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对乡村现有的建筑按照“保护、保持、整治、整修、改造”五种方式提出保护和更新。


美丽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庭院景观


  乡村庭院景观的营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尧舜时期,人们就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晋代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也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苏轼《虞美人》的“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李清照《浣溪沙》的“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更有“假江南”之称的苏州园林,无不体现庭院景观之意境。


  乡村庭院是乡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最基本场所之一,其景观构成、元素均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充分理解和认识居民心理、行为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乡村庭院景观设计是对乡村建筑与庭院空间环境进行整合互动,连接内、外部空间,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设计应采用小巧、精致的手法,融自然于人居环境中,运用乡土景观元素使乡村庭院保留乡土个性特色,创造江南风情的精致庭院,改善村民人居环境,从而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


  做好乡村庭院的景观设计,要根据当地环境条件、使用性质、使用人员等情况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其中植物景观是庭院造景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多处乡村实地调查中发现,乡村居民更加注重庭院绿化景观的经济实用性,即村民普遍在庭院中种植果树、蔬菜,以满足自家食用、经济效益。


 

本文标题: 美丽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如何营造乡土特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98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