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耕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2-18 09:36:0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云才
核心提示:农耕文化,从远古走来,犹如涓涓细流清脆不息;农耕文化,从汗水中走来,犹如滴滴泉涌汇聚成河奔腾不息;农耕文化,从智慧中走来,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农耕文化,从远古走来,犹如涓涓细流清脆不息;农耕文化,从汗水中走来,犹如滴滴泉涌汇聚成河奔腾不息;农耕文化,从智慧中走来,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成为人们的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它,成为中华文化之根——神农尝百草,天地共相融。农耕文化成为五千余年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在工业化、全球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农耕文化逐步消失。表现在传统村落加速消亡、生物物种加速消亡、传统耕种方式加速消亡、传统技艺加速消亡。


农耕文化


  在加速新旧更替的今天,如何挖掘农耕文化的合理内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精神传承中通过有效的载体生生不息,发扬光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指明了方向。


  1.在乡村振兴中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为载体,弘扬乡村文化特色。乡村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可以说,乡村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也是培植民族优良品质的沃土,更是广大农民的情感皈依和精神故园。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乡村如何嬗变,也不管人们何时离乡、去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殷殷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农耕文化


  2.保护传统自然村落,以民居民俗民化为载体,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每个传统村落都是正在续写的文明史“大书”。古朴灵秀的湘西古建筑群、坚实粗犷的藏族碉房、形状各异的福建土楼、精致典雅的徽派建筑……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处的传统村落文明形态,都是“文化活化石”。保护古村落既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街区等物质载体,也要传承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文化生态。通过保护传承,使古村落内原住民既有居住活动场所,又有生产生活技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古村落文明的传承。


  3.保护古树、古木、古存遗迹,以生态文明为载体,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文物是历史的绝唱。因为有了文物,历史才不至于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保护好古树、古木、古存遗迹这些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乡村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优良传统。也只有保护好中华历史文物,才能留住民族的“乡愁”。


  4.保护地理标志品牌,以产业为基础和载体,弘扬区域特色产业文化。地理标志产品是产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结晶,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和窗口,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产地历史和乡土文化、区域文化。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就是传承历史、弘扬文化、体现风情、彰显魅力,既可以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又可以使经济与文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以产业为基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域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要在保护前提下做好地理标志产品挖掘和开发,在挖掘和开发中使产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农耕文化


  5.保护非遗文化,以乡间无形“奇、特、美”为载体,弘扬农艺工匠精神。一种手艺,一则传说,一个故事。这些手艺,这些故事,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财富,我们应该去记录它,传承它,发扬它。要整理出传统村落本土手工艺开发的着力点和方向,尝试建立起一种“艺术+乡村”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传统工艺要与学研“联姻”,为非遗带来学术和教学资源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非遗研培计划对传统工艺集聚地持续进行关注和帮扶,让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更加坚实。政府要以非遗与传统工艺、学研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推动全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6.保护农耕文化的首创精神,以节庆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耕文化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全稳定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茶始中国,茶为国饮,中国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喜爱,建议每年农历的谷雨节或4月20日为中国茶节;并将中囯茶文化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设立中国茶业协会。


  7.保护涉农企业优秀文化的成长,以人才培养为载体,弘扬宁静守制的乡村人文生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培养本土人才,让熟悉农村情况、热爱农业农村工作的人留得住。要鼓励各个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根据各自的发展条件,制定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这是保证人才回流农村、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标签: 农耕文化

本文标题: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耕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03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