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密沟农耕文明与历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8-12 10:21:07  来源:桦甸发布  作者:北果
核心提示:曾经陈俊宏在《人民日报》上对《回望农耕》一书的序言评述,其主旨大概是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农耕文明占据了很长的历史时段,它熠熠生辉于世界文明史。

  曾经陈俊宏在《人民日报》上对《回望农耕》一书的序言评述,其主旨大概是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农耕文明占据了很长的历史时段,它熠熠生辉于世界文明史。由田、牛、犁、人构成的画面,是农耕文明时期最常见的生动场面,而农具更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结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哲人确立的命题,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世代代依赖并运用的农具,已然成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持生存、延续后代、生生不息的活化石,映射着先祖们的聪明智慧,映射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动人情境。


苏密沟农耕文明与历史


  读过此文,不禁对农耕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对新形势下现代农业与农耕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已然成为现代农业与古老农耕文化,不可分割的纽带与桥梁。


  田园综合体,这一热度极高的网络名词,它所涵盖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文化产业,既然说到了田园,那么除了衣食住行,种植养殖以外,农耕文明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可持续长久发展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现代化的农机具早已替代了原始农具,我国的农耕文化极具历史演变过程,我们不仅要懂,的确更要了解农具的结构组成,以及它的用途与实践的历史。


  桦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独特的地理造就了气候特点不一,土壤结构不同的山乡小城。这里有一处名为苏密沟的地方,其地理位置位于吉林省桦甸市南部,与桦甸市隔江相望,幅员面积361平方公里。人口16093人,4393户,辖14个行政林,63个自然屯,90个农业社,14个乡直属单位,以农业为主。距桦甸市5公里。东经126°44’至126°50’、北纬42°40’至42°55’之间,南北最长32公里,东西宽15公里,南部与靖宇、辉南、磐石三县接壤。


苏密沟农耕文明与历史


  苏密的满语发音为“粟末”,松花江原为粟末江,意为从天而降之河。满族一部因沿江一带称粟末部。粟末,粟一作速,即今松花江,《魏书.勿吉国传》“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为靺鞨七部之一,粟末部的活动地区。松花江干流源头的重要支流辉发河,与满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苏密沟位于辉发河南岸,自古以来即是满族的故乡。而发别河,满语口语音为“发哈别拉”意味浑水河,就是现今吉林省桦甸市的苏密沟,清初就被划为封禁地。


  三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桦甸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与耕织劳作。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废除《辽东招民令》后,清王朝为保护“龙兴之地”,定长白山为祀山,周围千余里化为封禁区,禁止移垦、刨参、采珠和伐木。至嘉庆年间,仅有少数散居猎户和为看护封禁区所设的“卡伦”人员在此活动。


  道光十三年(1833年),马文良、韩宪宗(韩边外)等鲁冀流民来桦甸挖参、采金,官府曾屡次围剿,均因韩边外采取“兵来我走,兵去我来”及实施以重贿的策略而收效甚微。当时林茂地僻,种田户仅十之一二,大多数以挖参、采金、打猎为主业。同治五年(1866年),韩边外因助官府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吉林将军富明阿将桦皮甸子、木其河一带荒地赐其安插挖金流民。光绪七年(1881年)经督办边务大臣吴大徵与吉林将军铭安奏请开放辉发河南岸苏密甸子荒获准,宣告封禁政策结束。


  19世纪,闯关东的历史迁徙大潮掀起。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省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


  当时,东北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同治五年(1866年),桦树林子、木其河一带荒地成为韩边外私人领地后,安置大量流民并垦荒约万余公顷。清朝光绪7年外敌入侵。韩边外为扭转当时日俄入侵战争局面的艰难处境,携一家老小从夹皮沟迁至苏密甸子,并大面积开垦苏密甸子荒地。苏密甸子做为韩边外的后方阵地,对抗日俄外敌入侵,起到关键性作用。


  韩边外定居苏密甸子期间,大面积开垦荒地,开始了以农耕为主业的生活。



  韩边外先后在苏密甸子兴修水渠,开垦苏密甸子的大范围湿地,改造稻田,大批量制作农耕具,其中包括木犁、木耙、木掀、木磙子、木连击、磨盘等农具。一时间苏密甸子呈现出塞外“小江南”的繁荣景象,农耕鼎盛,六畜兴旺。由此可见,韩边外垦荒苏密甸子,不仅为苏密沟农耕文化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也足以证明苏密沟山肥水美的田园特色。


  苏密沟在北魏时期属“勿吉国”的粟末部,迄今犹有粟末沟之称,后因东北地区地域影响,由东北方言而转变为“苏密”的发音。自清光绪七年准开苏密甸子荒,由于久居桦甸一带的韩边外二次迁徙,使苏密沟居民逐渐增多。


  中华民国初期苏密沟归桦甸县第四区管辖;日本侵占时期归公吉乡管辖。解放后,1948年为煤窑区;1949年改第五区;1956年化为大龙、兴林和煤窑等3个乡;1958年成立苏密沟公社;1983年改为苏密沟乡;2007年与桦郊乡合并。


  苏密沟是以境内苏密沟川而得名。驻地东胜屯,辖大龙、小城子、煤窑、沙河子、前进、永兴、兴林、晓光、榆树、友谊、大顶子、蘑菇园子、红星、关门砬子、先锋等13等个村。


  苏密沟处低山丘陵区,苏密、发别、沙河子等3条河,纵流于境内;沿河形成河谷平地,屯落大部分布于此。地势南高北低,无霜期为120天,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


  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密甸子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哺育着辉发河南岸丰饶的沃野。有着古老农耕文明的苏密沟,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近年来,苏密沟旅游业的兴起,原土文化再度成为焦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苏密沟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深度挖掘苏密沟历史文化,传承农耕民俗文明,弘扬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文化底蕴,结合田园综合体发展趋势,建设特色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从而形成生产优质产品、打造吉林名牌、创建桦甸特色乡村旅游名片、传承民俗文化的四大特色亮点,并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振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桦甸市桦郊乡苏密沟已向着传承古老农耕文明,开拓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迈向新篇章!


 
标签: 农耕 农耕文明

本文标题: 苏密沟农耕文明与历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52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