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农耕文明的烛光和萤火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7-18 10:14:07
核心提示:  村庄是一个社会的角落,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是赵连城的散文集《载满乡愁的村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中,让
OCL8W9OGPB绿色环抱中的村庄

  村庄是一个社会的角落,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是赵连城的散文集《载满乡愁的村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我们的社会无疑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征途上,古老的村庄正蹒跚着走在城镇化、新型城市化的道路上。散文集《载满乡愁的村庄》所呈现的,就是尘封在古老的村庄里农耕文明的烛光和萤火。这烛光和萤火虽然微弱,却是照亮社会前进的一抹阳光,是不可忘却的。

  这几年叙说乡土、表现乡愁的文字很多,赵连城的这部散文集有一种难得的厚度和深度。他笔下的村庄,不是单纯的往事记忆,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简单抒情,而是每一个故事在仔细品读和咀嚼后,会有一种味道在齿间弥漫,一种感觉在心扉上徘徊,甚至还会有一种情绪在心海里荡起阵阵涟漪。

  赵连城写的是儿时的村庄,关照的却是当下的社会。他写碾子和水井作为村庄的“胎记”,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时,把触角延伸到了它的道德教化作用上。因为碾子和水井,虽然多是某户人家出资修建的,却不只作为自家的私产,而是供全村人来使用,成为村庄里的公共设施。这是朴实的庄稼人,做的一项公益事业。古老的村庄里有着自然秩序和道德标准,水井和碾子,在其笔下是这个乡村秩序和标准的代表性物件。

  村庄作为最基层的社会单位,最初是由一户人家或几户人家繁衍而来的,是一个血脉家园。这样的关系,缔结了家族观念。这个观念所形成的宗族势力,在今天常常被人所诟病。赵连城感叹道:家族观念有时候是狭隘的,有时候是博大的,因为它会衍生出家国情愫。在国难当头之际,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心中会生起一股侠气,激发出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血性,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农耕文明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村庄里到处闪烁着自然和谐的“烛光”。“温情老屋”中的老屋是人的住所,也是家雀、燕子、蝙蝠、壁虎的栖身之地。村头水坑、楚楚芦苇、树上鸟儿、知了蚂蚱、梦里蛙声……在写村庄当年生态环境的美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时,叹息着没了蛙鸣和蟋蟀叫,少了鸟儿和昆虫身影的田野的寂寞,让人反思环境污染的恶果。

  这部散文集中也写了人,而且写法很巧妙。“一头叫老秃的牛”看似写的是牛和猪的命运,从里面却可以感受到庄稼人的生活和命运。遍地高粱、春风杨柳、麦子花香等篇章,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主题。在“春风杨柳”中,作者写道:“从远处眺望这棵老柳树,发现它的样子有些熟悉,很像劳作中的父辈扶锄伫立田间的身影。走近去观察,树身上的伤疤,又让人想起父辈手掌上的一个个老茧,而那老树皮上粗糙的纹理,分明就是父辈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

  《载满乡愁的村庄》共26万字,43篇文章。全书有一个完整布局,每个篇章又各有味道。该书出版后,曾有专家评价:在赵连城深情的笔下,万物有灵,天地和谐,故乡那个小村庄,为我们保留下一个文字中冀东平原的乡村孤本。此言非虚。

  ——读赵连城散文集《载满乡愁的村庄》

  □李耘王岚

  (文/河北新闻网)
 

本文标题: 【文化周刊】农耕文明的烛光和萤火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2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