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王”杨洛书:以年画刻印时光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2-17 12:55:44  来源:海岱文化
核心提示:杨洛书,字易元,生于1927年,山东潍坊人。百年画店“同顺德”的第十九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杨洛书,字易元,生于1927年,山东潍坊人。百年画店“同顺德”的第十九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杨洛书独创了以“刀头具眼、指节灵通”为主旨的独特雕版方法,带动了杨家埠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代表作有《西游记》、《二十四孝》、《历代帝王全图》等。


  杨洛书:以年画刻印时光


  从潍坊市区往东北方向驱车行驶十几分钟,便来到杨家埠村。村子中心地带有一座传统北方院落,门上挂着“同顺德”的牌匾。这是“中国年画王”杨洛书的家宅,门上那块牌匾自明朝初创开始传承,到杨洛书已是第19代,穿越六百年时光。


  91岁的杨洛书正伏在案几上工作。他衣着朴实、神情专注。苍老的手上布满刻痕,手指指节肿胀,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尤其是右手的三个手指完全无法伸直,常年定格在握刻刀的状态。尽管如此,他一旦开始工作,锋利的刻刀便是一支得心应手的画笔,在木板上笔走龙蛇,刻画出流畅的线条。


  木屑蜷曲纷落,与满屋的各色木板、颜料、以及晾在高处竹竿上的年画一起,给走近杨洛书的人一种印象:在木版年画的艺术世界里,杨洛书是当之无愧的“王”。他未戴金色皇冠,却蕴含着强大的气场和能量;他刀耕不辍七十年,以年画刻印时光,撰写出一部木版年画的艺术传奇。


  家传:“因画而生”的年画王


  年画又称“喜画”。每值岁末,中国民间家家户户张贴门上,寓意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民国鼎盛,成为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的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杨洛书的家族则见证了这一过程。


  杨氏世代居于杨家埠,及至杨洛书的父亲杨盛德,其在当地已成声望名家。杨盛德18岁时远赴莫斯科开设商铺挣下家业,还曾在海参崴开过画庄。


  在外经营数年后,杨盛德回到潍县(今潍坊市)。一下火车先去买了年画用纸,连同带回的家业装满了十一辆马车。就这样,他把留声机等稀罕物件带到了潍县,风头无两。


  1928年,杨家埠村出了件大事。那晚,杨盛德一开大门,迎接他的便是三支匣子枪。虽然他得以脱身,但土匪却劫走了刚满周岁的孩子。


  一个月后,杨盛德倾尽所有,花了整整三千六百块现大洋,才将孩子从土匪手里赎回。当时,有高人送给那孩子一句话:“今天因‘画’遭灾,日后因‘画’而盛,命中有画啊。”


  这个“命中有画”的孩子,就是杨洛书。


  杨洛书自幼受祖传手艺的熏陶,对年画情有独钟,立志有所作为。他7岁开始摸刻刀,14岁时跟从父辈学习年画制作实践。因悟性强,虚心向学,善于博采众长,学中有创,18岁就熟练掌握年画制作技艺。


  随着从业经历增加,杨洛书对木版年画这门艺术的认知也不断加深。制作木版年画分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制作方法看似简单,但每道工序又有不少细节,从描线稿、配色到画版的选材、聚缝、刻版,再到套印、点胭,每一步都有很多讲究。杨洛书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这一系列过程里,“画版对的不正不行,纸扯不平不行,颜料刷的不均匀不行,搪子打的重了也不行”,而最难的是雕刻木版。


  刻版分为线版和色版,年画有几种颜色就要刻几块色版,一般的年画是7种颜色,加上线版,一幅年画需要刻8块木版。刻版是硬功夫,全身力量集中于握刀的一侧,又要手腕轻柔、技法娴熟,否则再怎么“心有猛虎”也无法“细嗅蔷薇”。刻板时要“三到合一”,即眼到、手到、心到,做到心神合一,方能成事。


  木版是年画的精髓所在,惟因如此,杨洛书对木版也格外珍视和重视,对其爱护有加。


  如今,杨洛书的“同顺德”画店中珍藏有3000多块画版,其中包括百余块明清时代的木版。1993年,杨洛书将50余块明清画版无偿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专家考证,其中一块刻于明朝弘治年间的方贡笺木版年画画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年画画版之一,堪称无价之宝。


  创新:70年刀耕不辍的艺术进阶


  在杨洛书眼中,流传了几百年的年画制作技法历久弥珍。他要求同顺德的木版年画全部纯手工制作;版材选梨木;印刷用宣纸,颜色的运用上多用较为鲜明的颜色,其中又以红为基本色调……目前同顺德画店仍然保留着从前的技艺和姿态。他说,“这些都是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不能丢。”


  为了求真、求新、求巧,杨洛书还创造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术,并逐渐形成了造型夸张、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古拙质朴的雕刻风格。


  如今,年画已非年节必需品。随着大众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审视,传统年画又成为人们怀旧以及收藏的对象。杨洛书很早就觉察到了这种变化,在1980年代便首创“木版年画挂历”,在市场上畅销一时、洛阳纸贵。


  同时,在抢救性发掘与创作其他传统年画品种外,杨洛书不断开拓年画题材,在民间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搜集、整理、创作了一大批艺术珍品。


  《水浒传》虽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但多以武松、鲁智深、李逵等几个人物造型居多。杨洛书有意拓展题材和画面,力求将“梁山一百单八将”的群像呈现出来。他仔细研究了《水浒人物画谱》、《水浒英雄谱》等文献,与小儿子杨付涛专门赶到梁山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他又到沂水等地购买了25000元的梨木用于创作,用卡车运回杨家埠。


  回到家中,年逾古稀的杨洛书累得大病一场,休养期间却在脑海中勾勒着《水浒》人物的形象。此后一年多,杨洛书数易画稿,单画版就刻了540块,终于呈现出一套《水浒》题材木版年画。难能可贵的是,版画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神态各异、表情不同,足见其刻画之细致,胸内之沟壑、技艺之臻熟。


  其后,后来几年,杨洛书陆续创作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故事画版。在《西游记》系列年画中,杨洛书打破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单一人物造型为主的传统模式,每个画面都有五至八个人物,以山川、河流、草木作背景,再现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的种种情节,同时配以20字至50字的说明。累积下来,杨洛书共刻版440块,雕刻了三四千个人物、近5000字的蝇头小楷。


  就这样,杨洛书在晚年完成了由“画匠”到“大师”的艺术进阶。


  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濒危性。当年与杨家埠木版年画一同入选的,还有昆曲、侗族大歌、杨柳青木版年画等。


  2003年,作家冯骥才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将抢救木版年画作为工程的龙头项目率先启动。在抢救工程中,冯骥才得知潍坊杨家埠有位木版年画老艺人,专程前往拜访,认识了杨洛书。


  那时,中国许多木版年画产地持续衰败,传统艺术也几乎成为落寞的历史遗迹。冯骥才问杨洛书:“他们还这样爱年画吗?”老人忽然变得很激动,说:“没有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呵。”


  后来,冯骥才为杨洛书出版的木版年画集作序。他深知年画对于老人的意义。他写道:“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年节物,而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大概杨洛书老人深深感受这一点,他才一直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


  传承:如何续写新传奇


  改革开放后,杨家埠木版年画逐渐复苏。那段时间是杨洛书的密集创作期,他总觉得有刻不完的木版,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


  传承首先源自家传。杨洛书的儿女及孙辈多人在从事木版年画的工作。长子杨付江从小跟着父亲学艺,他还记得第一次刻版时的情形:父亲正在刻版,他在跟前玩耍。随后父亲递给他一把刻刀,而他照着线稿刻出了一幅摇钱树。


  在杨付江的记忆里,父亲对自己不算严厉,唯独在刻版上要求极高,眼内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学艺之初杨付江对老式的画样并不敢擅做改动。


  及至后来年龄、经验、见识渐长,杨付江才开始尝试画面上做一些创新,比如在刻画门神时,修改线条走向让人物更加立体,删除部分装饰让画面更加干净。


  杨洛书的长孙杨传峰是名“80后”,在当地经营一家画店。在社会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最初几年,杨传峰眼见着木版年画市场攀升。但随后他渐渐意识到,有些购买行为只是跟风,并非真正懂得木版年画的价值。在他看来,传统民俗工艺有自己独有的神韵,但也难复当年盛景,将来应该会逐渐演变成一门小众的艺术。


  家传之外,杨洛书广收门徒。他注册年画品牌“同顺德”,成立工作室,带动杨家埠年画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其工作室每年平均印刷木版年画150万张以上,畅销国内外。而随着市场流传的,是杨家埠年画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


  “工作室”同样是传习所。当地政府将杨洛书的工作室挂牌为“杨家埠木版年画传习所”,希望通过民间艺术传习所的形式,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其所在的潍坊市寒亭区内,中小学也已开设年画相关课程,杨洛书也曾多次应邀走进高校和中小学讲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相关知识。


  “木版年画手艺传承到我这不容易,不能让年画艺术在我这儿消失,我还要更好地让它得到传承。”如今,杨洛书已收了数十名弟子,其中不乏小有所成者。如他的二弟子王圣亮来自惠民清河镇,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河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都要来拜会师傅,平时则电话交流刀刻手法等技艺。


  杨洛书还有两名日本徒弟,其中一名叫内山直子。内山直子来自日本福冈,最初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后来为了方便拜师学艺,她转学到山东大学,空余时间到潍坊跟杨洛书学习木版年画。杨洛书眼中的这名日本弟子实在、聪明,又肯吃苦,是块做木版年画的“好料”。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内心深处热爱木版年画这门艺术。据了解,内山直子回国后,在当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每年,她还会给师傅杨洛书写信问候。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杨洛书又遭遇了一次“土匪”。与小时候遇到的绑票土匪不同,这位“土匪”来自广东,是小有名气的插画师,花名“土匪”。


  以前,每年来学艺的年画爱好者络绎不绝,杨洛书总会亲自指导。他说:“我都教,我不保守。”


  但“土匪”不一样。她一来,就盯上了“花加官”老门神。


  一直对木版年画题材和技艺进行创新和传承的杨洛书,偏爱门神题材。过去四十年,杨洛书凭借年轻时的记忆,复原了大量失传的晚清至民国木版年画。但他对“花加官”的创作却一直处于储备阶段。


  “花加官”原名加官进禄门神,是知名祈福门神。“土匪”凭借想象做出的初稿,在杨洛书眼中却成了“四不像”:哪有门神手捧水果?谁家骑的马趴在地下?门神面相不威武如何镇宅?


  在无数次广东话与杨家埠方言的沟通交流后,“土匪”终于搞明白,传统年画中的“花加官”是一副骑大马、戴乌纱、捧状元旗的形象。“土匪”在村子里逛了两天,从各家院墙上的《柳毅传》或屋内的年画娃娃身上找灵感,最终完成了“花加官”的形象稿。杨洛书做了局部调整后刻印成版,“花加官”老门神终于可以执行镇宅保平安的任务了。


  从那一刻起,“土匪”克服师徒间64年的代沟,正式成为杨洛书年纪最小的弟子。也是从那一刻起,杨洛书的年画生涯也迎来了新的阶段。


  自1927年开始,杨洛书的一生献给了杨家埠年画。刀耕不辍间,他刻画着流逝的时光。如同这诞生于乡野之中的粗犷艺术,杨洛书90余年的人生,也一样热烈浓郁,即便人老了,但心却依旧年轻,誓要续写着这浓墨重彩的传奇。往来于此的年轻人,站在这样壮志之上,向前行进时,或许内心才会更加笃定。


 

本文标题: “中国年画王”杨洛书:以年画刻印时光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56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