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曼:那一抹通透的蓝,凝结了几代人的痴心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1-12 10:42:43  来源:Miss派  作者:丁香
核心提示:深重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一方蓝印花布凝固着中华民族精深博大的文化遗产,也承载着几代人的痴心。

  1、传承


  深重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一方蓝印花布凝固着中华民族精深博大的文化遗产,也承载着几代人的痴心。


  作为蓝印花布传承人的张剑峰明白,蓝印花布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有独特的含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血脉。


  而传承就意味着心手相承,不仅要从内心热爱蓝印花布的优秀传统技艺,还要在学好精湛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蓝印花的艺术魅力主动融入生活、融入时尚,才能让这门艺术代代相传。


  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工序十分复杂。从手工难度来说,这是一个又苦又累的活,非热爱无法坚持。日复一日的手作中,张剑峰理解了民间手工匠人们的艰辛。


  而她自己也自传承之始便坚持用匠心去做每一件作品,坚持原创,坚持原汁原味的传统养缸,将自己前半生在美术工艺方面的所学和造诣,通过蓝印花布独特的工艺、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去一一呈现。


  同时,她比前人更加懂得注重吸收各种艺术思潮和流行文化元素,进行手工印染艺术的设计创新,以赋予这种民间技艺以新的生命力。


  2、结缘


  在寻找创新的过程中,她与植物染结缘。2016年4月,在宁波文博会上第一次认识了台湾的陈景林大师,他在来来往往的展会客户中间独独给张剑峰介绍了很多自己的艺术作品,他对植物染的那份痴情深深地打动了她。


  很快,她对植物染的工艺产生了深深地痴迷。与蓝印花布的工艺一样,植物染的原材料也是从花茎根皮中提取,不仅对地球不产生污染,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还有降减的作用,对使用之人的身体也是环保健康的。


  蓝印花布的蓝与植物染里的蓝属于同一种蓝,蓼蓝,马蓝,木蓝,菘蓝,吴蓝等,这些蓝里有靛蓝素,可以提取染色。


  “而且这个蓝太奇妙了,它是氧化性染色,在染缸里染与空气中氧化反复重复出现不同的色彩。相对来说,蓝底白花比较容易些,白底蓝花就难些。所以现在一直在挑战白底蓝色以及不同的蓝,和蓝底红花,黄花,以及其它配色的工艺研究,植物染太深奥了!”


  3、植物染


  回想这几年做植物染的历程,张剑峰也一次次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植物染?


  细想之下,植物染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变化。让她从以前的急性子,到知道“欲速而不达”,凡事必遵从自然规律,所以无论说话做事,在朋友们的眼里,她愈来愈给人温和、从容的感觉,就好像植物染中染出的色彩:湿润,朴实。


  植物染也治愈了纠缠她近二十年的抑郁恐慌症。因为扎染的一针一线,蓝印花布的一刀一划一染色,必须沉下心来极其专注,才能做好,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她学会让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安定下来。


  2007年,她注册了“喜曼”。喜曼二字的涵义是喜欢慢生活。


  当时有一个塔莎奶奶,她的生活状态让无数人心生向往:一个人,一个院子,画画,种花,过着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


  “我想我的理想生活也是这样,让自己慢下来,看花开花落,过一种田园式的生活。”


  她创立的“喜曼”,让她再次去认识自己对植物染的痴迷,不再是慢生活那么简单,而是植物染背后给予的人文精神,那种可以找到根的踏踏实实的感觉。


  而植物染也不只是一门简单的技艺,背后更有文化和一群人对技艺的坚守。她的老师汤文君在40多度高温的情况下,在印度穿过沙漠去寻找蓝,那份痴情与执著一直影响着她。


  家中70多岁的老母亲,也一直默默地帮着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儿。这些都让她下定决心,把植物染当作后半生的事业去经营。


  除了喜曼,她还注册了一个更有文化内涵的名字:堇青蓝。


  堇取自于四五千年前位于宁波的堇子国的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堇青蓝将会有特定的蓝色色谱。


  随着时代的发展,带着传统文化基因的蓝印花布除了保留其自然传统的一面外,还应进行艺术的设计和创新。张剑峰也希望能将过去几千年的文化与现代技术紧密联系起来,做出堇青蓝独特的工艺。


  这将是她做植物染的第二个阶段。


 
标签: 文化遗产

本文标题: 喜曼:那一抹通透的蓝,凝结了几代人的痴心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78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