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文:致力于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7-15 09:35:25  来源:中国纪录
核心提示: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的一种说唱与戏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因在正月十五灯节期间演唱,故又称为灯戏或灯调。至今有200余年的历史。

  张洪文,1948年2月出生于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村。他是新洲八十八行非遗传承人、鄂东民俗艺术团团长。


  小时候的张洪文命运多舛,在他10岁时,家里没有父母无钱上学,13岁后就出去打工。


  打工两年后,他回到老家组织了村里的文化宣传对;在文革时期,张洪文除了唱红歌外,还唱楚剧《三四愁》、反串楚剧《三奶奶》、楚剧《补锅》(饰演楚剧里的刘大娘)、《血泪仇》等。


  在知识青年下乡的年代,他带着知青文艺团队在道观河知青点驻点排练演出。


  2018年,新洲成立鄂东民俗艺术团,张洪文负责排练具有鄂东民俗文化特色的八十八行。这八十八行的内容包括包括《牵新娘》、《抛绣球招新》、《彩龙船》、《鲤鱼跳龙门》、《鱼棒戏春》、《观灯路上》、《民歌360调》、《石把扇子》等。


  2002年在武汉江滩出演的八十八行获得金奖;2003年在新洲区广场的民俗表演中获得金奖。其中《牵新娘》获得银奖。


  新洲的八十八行属于传统音乐类,它是流行于鄂东的一种说唱与戏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一般在过年期间进行表演,热热闹闹的增添年的气氛。


  2022年6月11日,《中国纪录》新媒体记者在武汉市新洲区凤娃古寨采访了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洲八十八传人张洪文老师。


  有200余年的“八十八行”


  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的一种说唱与戏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因在正月十五灯节期间演唱,故又称为灯戏或灯调。至今有200余年的历史。


  清代末年,民生凋敝,人民颠沛流离,无心自唱自乐。加上八十八行组织工作浩繁,队伍庞大,人力财力难以应付。


  “演一场八十八行的剧目,差不多需要50多人一起上场。”张洪文说。特别是半职业和职业的灯戏和花鼓戏班的兴起,几乎取代了八十八行,致使八十八行一度中落。2006年起,张洪文带着他的团友们一起排演,重新捡回了八十八行。


  八十八行行业众多,有表现农林牧副渔的,有反映手工业劳动的,有表演经商活动的,有宣扬神话故事的。因行业复杂纷纭,故名八十八行。无论是语言、音乐,还是表演,八十八行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张洪文演的剧目,是以从前农村大家族为背景,反映当时农村各行各业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纺线、磨剪刀、舂米、打井等等各种场景的演绎。


  新洲八十八行,大都分布在举水河以西的阳仓埠、孔埠、汪集、张店等镇。其剧目分两大类,一类是单边戏,即独角戏;一类是小戏,即折子戏。单边戏有200余个,常见的有《卖花》、《卖茶》、《采茶调》、《推车调》、《十枝梅》、《打莲花》、《挑牙虫》等。小戏有150余出,如《补碗》、《小放牛》、《卖棉纱》、《打豆腐》、《打花鼓》、《打哈巴》、《十八扯》、《夫妻观灯》等。这些小戏剧目,大都被楚成虫、黄梅戏、东路子花鼓等剧种吸收。


  张洪文曾是乡村“梅兰芳”


  张洪文小时候命运多舛,由于没有父母,他十多岁就开始捡牛粪挣工分,放牛伢唱“放牛歌”,他边捡牛粪边跟着学……他就是这样走上“艺术”之路的。


  张洪文学东西快,民歌听一遍就会唱。那时候大队有一支文艺宣传队,他成了队里的一员。15岁那年,宣传队搞演出,有个角色是要演恶霸地主婆,女孩子们谁也不愿意演。当时他年纪小,大伙就想到要他反串,于是他只好硬着头皮演。既然答应演,就要演得像啊,他开始揣摩女人怎么扭着腰走路,怎么飞媚眼,怎么尖声尖气说话……


  就这样演着演着,地主婆一角非他莫属了。17岁的张洪文做了大队里的赤脚兽医,要管全大队的鸡鸭猪牛。但他照唱民歌,照演婆婆。背上出诊箱就是兽医,脱下白大褂就是演员,这两种角色经常转换。


  20岁那年,张洪文结婚,他们是比娃娃亲还早的指腹为婚,夫妻俩一直恩恩爱爱。可结婚前不少人“打破”,就是因为张洪文演女角出了名,有人对女方说:“你看他,男不男,女不女的,像个阴阳人。”张洪文理直气壮:“梅兰芳反串,还是艺术大师呢,我就要当个乡里的梅兰芳!”


  张洪文特别好学,也喜欢钻研,刚开始演反串角色时,哪个婆婆会唱民歌,他就想学会那首歌,帮那婆婆洗衣服,求人家教;哪个小媳妇会唱,他就帮人家插秧……


  为了演好古装戏《四下河南》里的钱媒婆一角,他硬是尾随道观河一带一个有名的媒婆一个礼拜,看那媒婆是如何说媒的。


  2008年春节期间,张洪文带着艺术团参加武汉市文化局举办的“民俗表演比赛”,他们演的《八十八行》夺得金奖。张洪文说,为了演好“管家婆”这个角色,他曾专程拜访村里一位年近90的婆婆,这位婆婆有八儿八媳,四个女儿,持家有方。“我观察她的一言一行,看她是如何骂儿子的……”


  这出“管家婆”是张洪文常演的八十八行剧目,纺线、磨剪刀、打井、磨豆腐、水车、铁匠、绣花、做草鞋……这些逐渐在农村消失的行业和生产生活用具都被这个八十八行剧目保留了下来,搬上了舞台。不光这些用具被再次翻了出来,就连生活的场景也都活生生的被原汁原味地演绎出来了,包括台词。“剧本里的每一句台词,我都是通过记忆和走访力求还原当时生活生产的原貌,我希望通过这个剧目,让现在的年轻人能了解以前的原生态生活,记录一段历史。”张洪文说。


  八十八行是楚剧的母体之一


  “八十八行,与楚剧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从剧目、音乐、演出方式、习俗及演员经历等方面看,可以说,八十八行是楚剧的母体之一。”《新洲民间文化丛书》总顾问余文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余文祥称,通过对比发现,楚剧一些剧目与八十八行的剧目在剧情、人物唱词、道白等方面基本相似,楚剧唱腔音乐特别是小调,鲜明地印上了八十八行的胎记。八十八行在村头、禾场演出,春节、灯节期间或跟在龙灯后面,或单独演出。这种演出方式和习俗,也与楚剧相似。


  此外,楚剧的早期演员多是唱八十八行等灯戏出身,在八十八行衰败后进城演唱。


  新洲八十八行的存在,不仅为我们保留了一个民间演唱的艺术品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八十八行与楚剧的关系及楚剧的源流沿革,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和可靠的佐证。


 
标签: 八十八行

本文标题: 张洪文:致力于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96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