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松:文物保护应从“抢救性”转向“预防性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26 10:52:13  来源:科技日报
核心提示:重庆大足石刻许多造像表面造型已模糊不清,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照片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甘肃庆阳北石窟寺露天造像目前几乎损失殆尽;近十年来,我国古代城墙先后发生坍塌事件多达14次,仅平遥古城城墙就坍塌了3次。
  重庆大足石刻许多造像表面造型已模糊不清,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照片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甘肃庆阳北石窟寺露天造像目前几乎损失殆尽;近十年来,我国古代城墙先后发生坍塌事件多达14次,仅平遥古城城墙就坍塌了3次。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急需实现从抢救性保护阶段向预防性保护阶段的跨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宏松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抢救第一”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原则,但我们抢救性保护的速度往往滞后于文化遗产的破坏速度,加之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这种破坏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

  他指出,结构和材料是古代建筑物、构筑物和艺术品所赋存或依托的物质基础。由于在长期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往往导致结构和材料性能的衰变直至失效和劣化,所以急需展开文物结构和材料劣化评价体系及预警理论研究,对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

  李宏松解释说,文物结构失效和材料劣化预警理论研究首先要揭示和再现文物结构失效和材料劣化的全过程;其次,通过对同类型、不同年代文物劣化现状及机理的研究,在研讨各类检测指标与保存时间、保存环境间的相关性的基础上,从而获取适合各类文化遗产监测的特征检测指标及预警判据。他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能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和生产活动提供借鉴。 
 

本文标题: 李宏松:文物保护应从“抢救性”转向“预防性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3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