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艺术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3-16 08:58:02
核心提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既然是百科全书,那么园林艺术之表现自当不难在其中寻得。事实上,在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实在是明清园林建筑之典范,以致很多红学家都对曹雪芹深谙园林建筑艺术这一学术观点深信不疑。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既然是百科全书,那么园林艺术之表现自当不难在其中寻得。事实上,在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实在是明清园林建筑之典范,以致很多红学家都对曹雪芹深谙园林建筑艺术这一学术观点深信不疑。


  论述大观园的著作汗牛充栋,大到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小到滴翠亭沁芳桥凹晶馆,都有专文论及。可以想见,大观园作为小说艺术里面出现的园林,自有一种异于实体园林如苏州拙政园网狮园、扬州个园等的魅力。正因为大观园如此被人牵挂,受人欢迎,人们不满足让其仅仅存在于小说文本中,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也借着电视剧《红楼梦》的搭景需要,在北京南城建成了一座大观园,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仍然褒多于贬,如今已成为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


北京大观园


  尽管大观园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园林,但仍然可作为明清园林建筑的缩影,正因为其太过真实,《红楼梦》问世之后,有很多学者便对大观园的原型寻找孜孜不倦,以至于出现了随园说、恭王府说、江宁织造府说。笔者以为,文学作品中的大观园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向读者展示了园林艺术的美,让其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才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而不是非得坐实大观园到底是哪个园子,很可能是曹雪芹采纳了当时很多园林的建筑风格,最后拼凑成了一个“大观园”。


  明清园林建筑风格在大观园之体现  


  大观园作为《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说是贯穿整部小说,但是从整体上着眼于大观园具体建筑的布局是在第十七回和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这三回中关于园林的描写着重点又有明显区别,第十七回主要是描摹大观园的外部轮廓。质言之,即通过“试才题对额”这一回来画出大观园的鸟瞰图,而第四十、四十一回是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事件,来具体刻画各个主人公住处的内部摆设。在这一外一内、一略一详、一大一小之间,大观园基本算是交代清楚,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展于人眼。再介绍大观园之前须先弄清楚明清园林建筑的整体风格,而明清建筑的风格多以明末清初文人住所为典范。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北方诸苑囿,在布置取材方面,多以明末清初江南诸园为蓝本”,大观园无疑也深受南方园林的影响。那么明清园林建筑的总体风格是什么?笔者以为“写意”二字便可扼其大要。所谓写意,与绘画之“写意”相通,是以审美性为主导,表现为“纳须弥于芥子”,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要有审美性之含蓄表达,目的是塑造一个特定的富有审美性的意境。


北京大观园


  我们知道先秦两汉典籍中的园林多为皇家园林,气势磅礴,吞吐宇宙,如阿房宫、上林苑之类。魏晋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期,那时候的文人们“越名教而任自然”,绘画中也开始不追求塑形,而转为写意,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园林中的“写意”亦滥觞于此,谢灵运之山水诗便可作为例证。魏晋南北朝以后,园林艺术中运用“写意”方法的例子时时可见,例如王维之辋川别墅、白香山之洛阳别墅在他们的诗文中都有所表现。


  然而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园林“写意”方法的高度发展是在中唐以后,经两宋明清,其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这种方法在园林创作中的运用也日益普遍和丰富,最后完全渗透到理水、叠山、建筑、题额、室内装饰、盆景乃至园林的整体结构等方面。(王毅著《中国园林文化史》)下面兹举《红楼梦》中以山石写意、以水写意、以题额写意、以建筑写意的描写,来说明大观园的典范意义。


  以山石写意。兹举原文(以下《红楼梦》原文皆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是典型的“开门见山”的建筑风格,正如贾政所言,“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重点在一个“趣”字上,中国人更爱含蓄美,这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都一脉相承,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山的“写意”效果主要表现在为整座园林创造出一种趋向自然野致的意态和趣味,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审美者的情感引入与园林及宇宙和谐相融的境界之中。所以,后面宝玉提议将此山命名为“曲径通幽处”,自然是得到了激赏。


  以水写意。兹举原文:“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这是描写了大观园中的水源。我们知道一个园林,没有水是不行的。水是连接各个建筑的纽带,在《红楼梦》中也是一种独特的象征,一方面“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有一种柔美和纯洁的象征;另外,它又有滋润“芳”的功用,所以宝玉将此处命名为“沁芳”,实在是极为恰当。抛开《红楼梦》,从园林的普遍意义上来说,水也是一种“上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象征,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民族文化心理。


北京大观园


  以题额写意。这在第十七回中随处可见,第十七回中的回目便是“试才题对额”。题额对园林景观的升华之功用如同诗句中“诗眼”的作用,题额甚至能赋予建筑独特的性格。譬如宝玉的住处里面有海棠有芭蕉,所以有“怡红快绿”的题额,黛玉住处“风味森森,龙吟细细”,又有娥皇女英洒泪湘竹的典,自然而然有“有凤来仪”的额,以及“潇湘馆”的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文字为载体的题额在园林中是最富有写意性的,它能赋予亭台楼阁各种意义,能表达建筑主人的品格和审美。只言片语,一联一对即可将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与周围的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以单体建筑写意。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题部分,亦是“写意”方法不可缺少的部分。《红楼梦》中这部分的描写主要体现在第四十、四十一两回中,由于这两回涉及的建筑太多,姑且仅举潇湘馆一例,兹举原文如下:“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结合十七回中之外部描写“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通过潇湘馆内部的陈设和外部的布局,已经能清晰地刻画出林黛玉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本身的性格又反哺林黛玉的性格,致使建筑和人物塑造相得益彰。


  总之,在大观园中,“写意”的实例触目皆是,它们的具体表现虽千差万别,但作用却都是通过激发审美者的心理活动,包括艺术相想象而突破园林景观在时空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从而把园林审美引入更深广的境界。


  园林建筑既然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肯定是和文学有某种相合的气质。如果抛开人物独立研究建筑也无不可,但是终归是隔靴搔痒,建筑的性格立不起来。大观园作为一个文学作品虚构的园林建筑,却能代表明清园林建筑的典范,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与其说人们喜欢推崇作为园林建筑群的大观园,还不如说,他们喜欢那个充满青春活力和理想主义的大观园。  


 

本文标题: 中国建筑文化:《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艺术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92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