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态融合”——特色小镇重在“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9-29 16:12:57
核心提示:  目前,特色小镇的发展冲动有余而理性不足,有的地方忽视本土的特点,盲目进行建设改造,缺乏对乡村生态环境与部分乡土遗产景
  目前,特色小镇的发展冲动有余而理性不足,有的地方忽视本土的特点,盲目进行建设改造,缺乏对乡村生态环境与部分乡土遗产景观保护的足够重视,不利于地方文脉的保护与传承。这样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财政浪费,也是导致乡村最宝贵和核心竞争力丧失的原因之一。

  当前现实情况是,部分特色小镇在打造过程中对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功能融合考虑不到位。日前通过调研深刻分析指出,一方面,规划变化频繁,拼凑痕迹明显;另一方面,核心区块不确定,特色形象不突出。导致小镇难以成为相对独立、形象突出的区域。


  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九三学社安徽省委提出了“四态融合”的建议。生态构建:

  涵养生态,保持乡土风韵

  具体举措就是要在生态保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生态恢复,力求乡域向原生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最大限度降低对局地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工业、体验、健康旅游等项目的同时,要把保护原生态作为根本。还要通过生态监测及管理等手段保障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本底,保持乡土风韵特色。业态丰富:

  整合提升,促生态产业长远发展

  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要增强生态意识,防止对生态的“异化消费”,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跃升的有效路径。今后我省要加快乡村品牌发展,注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使得单一的农产品产业转化为融合乡村旅游产业、乡村体验产业、乡村服务产业等多元化产业,并相互促进发展。

  要强化龙头带动,通过招商引入、挖掘、整合、做强、联动等多种途径,找准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切入点,多方合力打造产业“卖点”。要注重文创品牌打造,依托于小镇特色非遗资源,加强非遗同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品牌的结合,将创意设计品牌向非遗产品或服务延伸,不断实现消费市场共享。同时,建设特色非遗的创作、展示、交易、传播、体验等平台,打造非遗小镇的文化旅游品牌、民俗节庆品牌等,提升小镇整体的品牌形象。

  要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创意引导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意体验、旅游观光、特色餐饮、主题住宿和康体养生等产业,构建“可游、可赏、可玩可购”的深度体验产品体系。同时推动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拓展当地居民创业就业的渠道。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现资本投入灵活化。平台中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个体各自发挥优势,实现价值共赢。要鼓励村民、创客、大学生、艺术家等个体积极加入,实现跨界联合、同业联盟、异业合作。形态优化:


  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生活环境

  这方面关键是规划要注重空间营造,要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将空间和建筑作为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立足各项功能定位,进行功能空间的细分,按照复合集约利用的导向,将可整合、叠加、聚集的功能空间类型进行归并设置,采用复合型建设方式,以期达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规划结合当地的山水风貌和环境特色,这点很重要,通过重新梳理、组织“乡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之间的有机联系,积极构建包括绿色慢行系统、公交巴士交通、私家车集散中心等交通体系。尤其还要与当地居民生活的有机融合。注重将文化主题贯穿于乡村改造、建设及旅游项目中,在空间上串联历史文化古迹,彰显乡村独特的文化韵味,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风貌和民俗特色。文态提升:

  创新传承,延续文脉

  今后我省应加强对蕴藏、保存和展示着非遗信息的文化空间合理改造,要以文化创意提升其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品质内涵。

  如在非遗小镇中,建设特色民俗街道、戏曲广场、瓷器建筑小品等,同时支持符合非遗小镇文化品格的公共艺术行为、活动等,尝试将风格各异的街头文化、装置艺术等与非遗结合起来,彰显独特的小镇建筑文化风貌,促成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相得益彰,实现非遗小镇留得住青山绿水、守得住历史文脉、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在注重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开发以产业为基础的创业创新文化、商务文化、时尚文化等,使小镇成为兼具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体。(文/中安在线)
 

本文标题: “四态融合”——特色小镇重在“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107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