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如何重生?方向在哪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7-01 10:52:23  来源:和君咨询  作者:张颉
核心提示:特色小镇理念起源于浙江,以其“非镇非区”的独特机制、“产城人文”的叠加功能,打造了城镇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空间。

  特色小镇理念起源于浙江,以其“非镇非区”的独特机制、“产城人文”的叠加功能,打造了城镇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空间。然而2016年之后,全国小镇一哄而上的发展,出现了以小镇之名开发房地产小区、小镇形态雷同缺乏持续发展性、虚假投资套取补贴等种种乱象。


  短短五年时间,大量小镇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商户逃离的困境,根据2021年4月发布的“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统计,全国目前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


  深层次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死亡名单上的小镇都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是盈利模式为单一的门票经济,第二是文旅项目缺乏重复消费性,第三是产业特点都是千篇一律的小吃一条街。


  如果仅仅具备这三个特点,即使在开业之初抓住了一些热点或者造出一些声势,也会因为缺乏持续发展性而衰败。然而,我们也不能因为特色小镇的失败案例而全盘否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实现优胜劣汰”,因此我们仍需要不断探索小镇的持续发展之道,让特色小镇焕发新生,成为下一轮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那么特色小镇如何能够再造辉煌呢?我们经过与众多小镇开发者和经营者的共同探索和尝试,发现成功的特色小镇应该走“产业小镇”之路——即以产业为核心,并具备三大特点,第一是产业规模能够支撑小镇的区域经济发展;第二是产业发展具备创新升级的发展活力;第三是构建产业发展与当地村民之间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一、产业规模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小镇经济要持续发展,那么大多数小镇一定不是文旅小镇,因为大多数小镇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是无法吸引全国人民的,所以令经典景区赚得盆满钵满的门票经济在大多数小镇行不通。


  因为文旅项目带来的都是流动人口,他们只能够为小镇带来一时的消费,如果小镇本身没有产业造血功能,仅依靠游客拉动经济,那么一旦游客流失,小镇经济就会一落千丈。这就像2016年借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风口,投资3.5亿元而建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当天曾接待游客12万人次,可谓是一片红火,然而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已经门可罗雀被迫拆除。


  因此,小镇的核心主体必须是产业,而且应该由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元化产业构成,小镇日常所需多数都可以由小镇的多元化产业提供,而且这些产业还能够对外供给,只有产业的持续发展,才能够给小镇带来生命力。


  我们在与小镇的合作中提出产业为先的原则,即在小镇开发之初,不是先找热点风口,讲文化故事;也不是先造一片仿古建筑,招商一批餐饮店铺开始营业;而是要先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小镇的整体产业规划,而且产业规模必须能够支撑小镇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样就为小镇未来的持续发展先打造了核心动力,之后再配合文化IP的打造,结合产业需求的建筑设计,小镇发展才能事半功倍。


  产业的发展则能够为当地带来有消费能力的常住人口,而随着当地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随之就会促进当地的衣、食、住、行、学、娱、医等各项生活配套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当地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能力的提升又会进一步拉动当地一二三产业发展,这将为乡村经济带来良性循环。



  二、产业发展具备创新升级的发展活力


  小镇发展推动产业规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如果仅仅依靠承接城市落后产业的溢出来拉动产业小镇的经济发展,显然不是小镇产业发展的上策,因为小镇的发展精神应该是“三生融合”发展,即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融合。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大发展中,承接了许多发达国家溢出的落后产业,以牺牲部分环境为代价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我国目前已经需要跨过这个阶段,从微笑曲线的低利润底部区,向科技含量更高的微笑曲线两端上升,这样才能够拉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实现新的发展飞跃,这不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我们在为产业小镇进行产业规划时,通常都不会以城市落后产业的溢出承接作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而是将创新升级作为小镇产业发展的灵魂。当然如果仅依靠小镇当地资源,那所谓的创新升级必然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那么创新升级的路径在哪里呢?


  我们已经为小镇产业的创新升级找到了可行的发展路径。目前中国“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必然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循环,随着城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新兴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而乡村大发展带来的广阔市场空间,为这些创新产业找到了最好的发展机会。


  因此我们在进行产业小镇规划时,核心把握住城市经济的创新升级趋势以及城市与乡村联动发展的经济内循环发展趋势,令产业小镇的发展能够从一个创新升级的高起点开始,并且借城市与乡村的内循环之力快速高质量发展起来。


  这种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不仅能够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机会,使当地优秀的年轻人不再流失,使已经在外发展的优秀人才愿意回流到家乡发展,这些高质量人才又将进一步推动当地产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三生融合,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



  三、产业发展与当地村民构建共赢机制


  产业小镇的发展仅有产业是不完整的,由于产业小镇的生长土壤是在乡村,因此在产业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乡村和村民的关系成为了产业小镇不可回避的重要主题。如果小镇与乡村完全不融合,仅仅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存在,那么就会成为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这种小镇是难以存活下去的。


  就像是随着袁家村的崛起,咸阳很多县纷纷模仿袁家村,和袁家村同在礼泉的东黄小镇,开业仅一年时间,曾经热闹一时的街区就空无一人,就是典型的简单模仿袁家村的外貌,却没有抓住袁家村精髓的失败案例。


  袁家村的持续发展,与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机制密切相关。参与集体经济的村民都可以持股,使袁家村的发展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使村民与村集体共进退同发展。同时,袁家村又分别开设了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村民可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使村民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更高收益,避免了吃大锅饭导致经济活力下降的问题。


  我们在产业小镇规划时,既要关注投资企业在产业小镇的收益,同时也要关注当地村集体和村民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共生共赢的机制是我们在规划产业小镇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随着2020年1月新土地管理法的施行,农村集体土地可直接入市,这一法律不但能够减少企业在土地获得上的巨大投资,而且还为以村集体为代表的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红利带来了基础。


  然而,仅依靠土地带来的红利显然无法真正帮助村民走向富裕之路,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构建村集体的公司制发展模式,建立村企合作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帮助村集体盘活闲置的资产和资源,并共享收益显然是双赢模式。


  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结合产业特点开展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村民进行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使村民获得就业机会和提升收入水平,而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会促进当地生活服务质量的升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外部专业教育机构的合作,提供产业专业人才的培训,这不但能够为当地产业提供更多的人才供给,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将吸引大量的当地年轻人回流,以及外来人才的流入,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四、结语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2020年在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升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地位,再到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


  可见,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升级,可以预见乡村振兴在未来五年内将成为各类资源汇聚的发展重点,而产业小镇将在我们国家乡村振兴的大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们希望,随着我们对更多产业小镇的创新升级引领,这些小镇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总要求,成为我们国家下一轮经济升级的强大力量。


 
标签: 特色小镇

本文标题: 特色小镇如何重生?方向在哪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95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