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波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1-08 09:06:27  来源:宁波晚报  作者:郑雨
核心提示:宁波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寺、观、庵、庙,还有民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其中民居是最基本的、数量最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

  宁波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寺、观、庵、庙,还有民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其中民居是最基本的、数量最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


  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某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布局讲究注重风水——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


  传统民居布局,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体现“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并且是由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性爱好、家庭成员结构、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的平面布局。天井院落式民居,是三面房屋一面墙,或者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中间留出天井,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正屋有三间或五间,如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有的占地面积较大,分前院、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有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正屋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有廊弄相接。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设假山、亭廊、水池等,布局精巧。住宅的门窗都朝向天井,对外开窗很少,一般在二层两侧山墙上开窗,好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山墙窄巷、四水归堂”的基本特点。宁波居民户与户之间用山墙界定建筑的范围,为利于防火、防盗,提供了私密性空间。围墙高度一般4米以上,通道称为墙弄或巷,为节约用地,宽度以轿子或马车能通行即可,一般2-3米之间,如宁波的桂井巷、大书院巷,均宽分别为2.5米和3米。下雨排水,在形式上通过屋面,实际是地面聚集排放,表达了“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之意。


  坐北朝南,坐西朝东的朝向。从文化背景看,民居朝向与“向明而治”的思想有关。《周易·说卦》中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也说:“雍也可使南面。”“向明而治”实际上是“向阳而治”。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面南文化”。因为,阳光大多数时间从南面而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又以直接获得充实阳光为前提。这样,决定了人们采光必然是向南朝向。时间一长,就形成了“面南而居”的风水观念。


  功能明确,序列感较强。平常人家功能相对简单、占地面积也有限,通常有:门厅、正厅、偏房;牌楼门、正厅、后厅等组合形式。大户人家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室内功能分类也较多,通常有:门厅、仪门、正厅、后厅、厢房;门厅、仪门、轿厅、正厅、后厅、厢房、偏房等组合形式。但都讲究中轴的序列感,突出主体建筑的地位,那么依据功能的重要性往往知道最主要的建筑,那么最主要的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所在,如:正厅,一般是民居中最主要的建筑,往往把正屋做成进深、开间、体量最大,建筑高度等级最高,其他建筑随着功能逐步次之,突出重点,主次分明,主从关系明显。


  在轴线和通道的布置上,也有主次之分。主要通道,从主入口大门按中轴出入,供主人、宾客通行。佣人等只能从边上的偏弄进出。如:青石街洪宅、紫金街林宅、镇海后大街林家大屋、戴荣坊等。


  在建筑开间、举架上也有讲究。明代建筑在第宅等级制度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下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拱、彩色。所以,宁波保留的明代建筑都符合这样的规定,如余姚朱家大厅、宁波张苍水故居、范宅等。清代和近代住宅规定虽然不像明代这样严格,但在开间、举架等方面还是非常注意的,没有突破。



  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如莲桥街胡宅、天一阁等


  宅基地方正的,建筑平面结构自然好安排,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地基往往弯斜不规则,这就需要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周密规划。如月湖西区的延寿堂,地形非常不规则,由于主人布局得当,让人感到非常精致。惠政巷民宅,地基梯形状,还有转折,主人合理安排了各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人感到别有特色。莲桥街胡宅,地基狭长,经过主人精心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院落有机组合,结构令人叹服。


  建筑材料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四明山区、塘溪等地山村,住宅采用溪坑石做墙基,地面采用卵石铺装。有的还用卵石铺成铜钱纹、荷花等吉祥图案,在仅有的材料中寻求变化,表达普通百姓的愿望。象山蔡家、宁海许家山等山村,采用当地大量石头构筑墙体,被称为“石头村”。


  在潮湿多雨地区,考虑到木柱容易腐烂等因素,常采用石柱,上部用榫头连接木梁架。


  院落花园中的假山,大量采用本地海岛石,充分利用海岛石的“皱、漏、透、瘦”特征叠山造景,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甬式园林景观和造景风格。如:秀水街吴宅、郁月街盛氏花厅、天一阁、紫金街林宅等的庭院园林。


  务实实用儒雅大方——以本地产杉木、梅园石等为主要建材


  宁波传统民居用材方面,木材以杉木、松木等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石材也以当地出产的青石、梅园石为主,名贵木材在民居建筑中较为罕见。民居建筑大多不太追求华丽,讲究务实实用,儒雅大方,雕饰也不多。一般雕刻主要在抱头梁、牛腿、雀替、柱础等部位,室内梁架一般不施雕刻,柱子及梁架规格轻巧实用,这些与徽派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建筑的外墙色彩主张平淡自然的美学观,以冷灰为主调,以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或清水砖墙、黛瓦,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有空斗清水墙、实砌墙和瓦爿墙,具有质朴典雅之美。据说这种色彩格调是受南宋理学家朱熹“大抵圣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的思想影响。


  宁波历代文人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藏书楼一般建在故居里,相当于现代的书房。藏书楼的建筑装饰很朴素,结构一般只有一部楼梯,窗外有木格栅等,可能是考虑防盗吧。另外藏书楼的名称十分儒雅,如:元袁桷的“清容居”,明初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范大澈的“卧云山房”,清黄宗羲的“续抄堂”、万斯同的“寒松斋”、郑性的“二老阁”、全祖望的“双韭山房”、卢址的“抱经楼”,民国年间张寿镛的“约园”、秦润卿的“抹云楼”等等。



  低调内敛张弛有度——如毛衙街士大夫第等


  纵观宁波保留下来的大宅,普遍高墙围护,主门偏侧,简易朴素,特别是在清末宁波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经商做生意的人很多,房主人在有钱不外露的思想支配下,对居宅大院着意于“深”和“藏”。而“深不可测”、“藏而不露”,也常是中国士大夫借以自勉的处世哲学。如紫金街林宅,入口大门规格特意做小,门内影壁雕刻简易与内天井砖雕照壁繁琐雕刻形成强烈反差。杨坊故居,仪门朝外面部分雕饰简练朴素,内面则雕饰复杂繁琐,连门楣上“杨坊”两个字也是朝内的,可谓是低调内敛的典范。中营巷赵宅,门厅较窄,外观普通,极不为外人注目,但进入后映入眼帘的高大仪门让人为之一惊,宅院规模宏大,堪称月湖西区第一大宅。镇海后大街林家大屋,是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大宅院,但主入口大门采用围墙上开石框单间板门,内单披屋面,简单朴素。鄞州钟公庙严康楙故居,一幢三间两层木板房,非常简朴,其实他是叱咤上海滩的金融大亨。又如象山南充村郑宅中的木格窗,朝外侧采用素面,而内侧雕刻精美。


  大门窄小低调,从进入大门后的导引空间到大天井,再到前院、正厅、厢房、后院等等,这种空间的序列感,会让人一紧一松,张弛有度。


  建筑厅堂的庄严高敞,不是体现在建筑装饰上,而是在梁架结构上进行精心设计,通常采用复水椽的形式,就是二层不做楼板,在接近二层屋面下再做一层椽子和望砖,来体现厅堂的庄严高敞,这种做法在清代民居中较为常见,如毛衙街士大夫第、拗花巷屠氏别业、镇海后大街戴荣坊等。在低调朴实中寻求变化。


  注重细节崇尚传统——如中营巷赵宅、郁家巷杨坊故居等


  宁波传统民居建筑所用材料基本相同,建筑布局很严谨、也很有规律,但在具体做法和细节处理上别出心裁。如同样是前檐下的牛腿或抱头梁,式样各异,变化丰富,基本没有雷同。马头墙,根据主人的身份、喜好,各有讲究。脊头上翘并开叉,看似喜鹊尾形,称为喜鹊马头;脊头上翘然后往后翻卷,看似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形,称为大刀马头,一般武职或是商人喜欢砌成此形;脊头平直,上面用砖叠成方形,似一颗印形的,称一颗印马头,一般为文官府第。如屠氏别业正厅的山墙,造型像凤凰头,是抽象象形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是主人的思想个性的体现。另外在近代建筑中有式样多样的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如生宝路金宅、新马路建筑群等西洋风格建筑山墙变化多样。


  大门的做法也有不同的式样:有门厅、牌楼门、石框门、洋式石库门等。如中营巷赵宅、杨坊故居、银台第、倪家大屋等采用门厅形式;紫金街林宅、张苍水故居、新浦老屋、沙耆故居等采用牌楼门形式;袁牧之故居、共青路张宅、西河巷李宅等采用石框门形式。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大多采用洋式石库门形式。


  主入口大门的尺寸甚为讲究,规格基本上按照“鲁班真尺”选定的吉门尺寸来做。鲁班真尺分8格,1-8格分别书写:“财”、“病”、“离”、“义”、“官”、“劫”、“害”、“吉”等字。其中1、4、5、8格所对应的为吉,余为凶。门的尺寸一般落在吉门的范围内。而且在选择时,还应根据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尺寸。如民宅应落在“福德门”、“财禄门”上,官府建筑应落在“官福门”、“财禄门”上,祠堂、庙宇建筑应落在“义顺门”上。


  有的民居在墙上使用石窗。因为石窗具有避雨、防腐、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实用优势;同时,宁波是多山的丘陵地区,有丰富的石材。主要材质有梅园石、青石。石窗的图案变化多端,有纯几何纹样、吉祥字符、自然纹样组成的图案,也有各种纹样相结合的图案,朴实大方,精致华美。石窗往往通过象征、谐音等手法来表达寓意。如凤是瑞鸟,身体有五德之象征,表示富贵吉祥。仙鹤象征长寿,喜鹊象征喜庆。松、竹、梅象征人品的高洁。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又互相组合在一起,综合地表现出更多的思想内涵。将松与鹤组成画面,寓意松鹤延龄,将牡丹和桃放在一起,寓意富贵长寿。古钱象征财富,又因古钱称为泉,泉与全音同,两枚古钱为“双全”,十枚则称“十全”。石窗的图案纹样不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一种思想的体现、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沉淀。“物必饰图,图必有意”,图案也就成为人们意识形态的显现和文化灵魂的流露。


  郁家巷盛宅,花园中假山造型和手法模仿天一阁假山“九狮一象”,寓意长久的思考和想象;栽植的植物含义深刻,因主人酷爱山水、松竹、芭蕉、梧桐,他以山性近静、水性近灵、竹性近虚、松性近坚、梧桐性近孤、芭蕉性近卷舒等山水佳木的高洁品格自勉,陶冶自身情操。花厅采用重檐歇山顶,飞檐翼角,居高远望,犹如一艘巨舟停泊在那里,故又名“停舻”。


  在彩绘、雕刻方面,题材往往选用代表传统喜庆吉祥的人物典故、花鸟图像,把诗情画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被誉为宁波民居三雕之最的紫金街林宅,雕刻图像就有“天女献花”、“鸾凤和鸣”、“文士聚会”、“喜上眉梢”、“家眷和睦”、“敬老携幼”、“白头偕老”、“玉棠富贵”、“加官进爵”、“天官赐福”、“麻姑献寿”等数十种。五台巷余宅大门五福捧寿图像,德记巷方宅厢房侧墙八仙图像等等。这些图案出现在庭院大宅内,不仅是住在院中男女老幼的祈求,也是后人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永恒追求。


  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在民居的装饰图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系列图像经常出现。郁家巷杨坊故居东厢房檐下保存了古代《二十四孝图》人物彩绘,共有三十余米长,于清光绪丁未年所绘。



  勇于突破推陈出新——如府桥街周宅等


  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随之出现了独特的中西合璧近代洋风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类型和发展阶段。


  近代洋风建筑外墙大部分采用实砌清水墙做法,如海曙府桥街周宅,外墙用青砖砌成,红砖作门、窗、屋角等轮廓线边饰,正立面罗马石柱和拱券,可谓近代洋风民居之最。外墙也有抹灰的,如江北新马路建筑石库门建筑群,抹灰做法也有多种式样,麻刀灰、混合砂浆、水磨石、水洗石、水泥砂浆面拉毛等。同时各种新材料如水泥地、地砖、马赛克广泛应用,各种式样的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也应运而生,如江北生宝路金宅,德记巷严宅等。


  深入分析宁波近代洋风建筑,虽然具体式样和做法上融合了很多外来的文化和建筑材料、工艺,但是没有完全改变和抛弃传统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有机的结合。如鄞州严康楙故居外看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建筑,但明间屋架采用了人字架形式。莲桥街姚宅,外看是洋风浓郁的西式建筑,但屋架采用了传统的穿斗抬梁式。毛衙街陈宅,主要在栏杆、挂落、雀替等装饰构件的式样采用了西式风格,但梁架结构及做法还是按照传统的。


  当然,这种勇于突破、推陈出新的精神,也有一定的理论和思想为基础。那就是宁波是阳明心学说和浙东学派的发源地,宁波人也深受阳明心学和浙东学派思想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浙东学派,以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思想特点是: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文史汇通、自成体系。从保存的传统民居分析,阳明心学和浙东学派思想,已深入人心,特别在近代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标题: 浅谈宁波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33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