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人冬天穿什么?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11-10 11:03:54  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作者:赵丰
核心提示:在棉花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人冬天穿什么?是大家都穿今天看来十分珍贵的丝绵袄?还是另有其它材料的保暖冬衣?

  一般人到冬天就穿棉衣棉裤,较为富有的人可以穿丝绵袄和丝绵裤。但棉花原产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要到宋代,而真正的普及要到元代。在棉花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人冬天穿什么?是大家都穿今天看来十分珍贵的丝绵袄?还是另有其它材料的保暖冬衣?


  所用的材料显然根据地域不同而有所变化。从文献记载和实物出土来看,中国古代所用过的冬衣材料有裘皮、毛褐、绵衣等几种。


  一、裘皮


  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产皮毛的地方,新疆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前的古人穿的基本都是裘皮或毛织物,可见皮毛只是普通人的服饰。但到了内地,皮毛就变得十分稀罕,特别是裘皮更为珍贵,穿着的人多是居住在北方的皇亲国戚和富豪人家。《诗经》中就经常提及当时所用的裘皮衣服,用得较多的是羊羔皮和狐狸皮。《诗经》里的郑风、唐风、桧风各有一首以《羔裘》为题的诗,其中的《桧风·羔裘》中有:“羔裘逍遥,狐裘以朝。”闻一多的解释是:“大夫平时穿羔裘,入朝穿狐裘。”另一首《豳风·七月》中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说的也是一种狐裘。这种裘皮衣服也有图像的描绘,在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里的壁画上,就画着墓主人穿着银鼠裘衣的形象,整个衣身是有多个银鼠皮毛拼接制成,黑色的鼠尾整体排列在在外侧,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图1)。


图1北齐徐显秀墓中男主人画像


  二、毛褐


  毛褐是用毛纤维(较多地是羊毛纤维)纺织而成的较为粗厚的织物,也可以用来御寒,在新疆早期出土的墓葬中十分常见,如小河墓地、洋海墓地、五堡墓地、扎滚鲁克墓地等(图2)。虽然其御寒效果不如裘皮,但也为大量普通百姓所用。《豳风·七月》中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说的就是用粗毛织品做成衣服来保暖过冬。在南方不是很冷的地方,也可以用这种粗毛织物御寒。陶渊明生活在江西,他在天冷风寒时仅靠饮酒披褐抵御(《饮酒(二十首之十六)》: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今天的苏格兰呢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毛褐,说明用褐御寒也为各地的人们所用。


图2新疆洋海一号墓地M16出土毛褐上衣


  三、丝绵衣


  但是,一般老百姓最为常用的冬衣是复衣,即把衣服做成有表有里的夹衣,当时称为袷,再在里面填充保暖材料,当时称为复衣,或写作複。这是不产皮毛之地发明的御寒衣服,其中又可以根据填充材料的不同或是等级的高低分为几类。


  填充材料的大类是丝绵。当时对丝绵的称呼有绵、絮、纩等多种,可能是因为质量的不同所致,但也很难区分。最好的丝绵是直接用茧子做成的,就象今天我们所做的清水丝绵(图3)。第二等的是用茧子的下脚料做的丝绵,质量可能稍差一些。第三等是用过的旧丝绵。我们今天的丝绵衣穿过数年之后也需要重新翻一翻,拉拉松,再填充到夹衣中去。如果这旧丝绵质量实在不行,就再添加一些新丝绵进去。所有这些用丝绵进行填充的衣服,都可以称为绵衣、絮衣或是纩衣。中国古代社会从汉代开始同时征丝绸和丝绵作为赋税,说明在实用的服装中,丝绵与丝绸的地位不相上下。


图3浙江一带的剥丝绵


  丝绵用于取暖的考古实物自战国时期就有。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一位等级不高的女性服饰来看,墓中共出衣衾19件,计绵衾3件、绵袍8件、绵袴1件(图4),正是穿的丝绵被、丝绵袍和丝绵裤,占了一半以上。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情况也类似,其中有大量的丝绸绵袍,如朱红菱纹罗绵袍、印花敷彩纱绵袍、信期绣黄绮绵袍等(图5)。


图4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凤鸟花卉纹绣绵袍


  图5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印花敷彩纱绵袍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绵衣也非常多。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五言诗《新制布裘》写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这就是一件用丝绵做成的绵衣,可令在冬月里肢体暖如春。唐代的时候,中央政府发给边防守军有春、冬两季的衣服,根据敦煌发现文书中的记载,其中的冬衣中有长袖、袄子和绵裤三种,应该都是用丝绵填充的。关于边防戍卒的绵衣,唐朝开元时期还发生过一个故事。据《全唐诗》载:当时给边军的丝绵衣(原文称为“纩衣”)有一部分是由宫女做的。有一位士兵在袍中无意发现了一首诗(《全唐诗》卷797开元宫人《袍中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这位兵士就把此诗交给了军官,军官又把此诗交到了朝廷。当时唐玄宗将诗出示给宫中,查找写诗的宫人。结果有一宫人认罪,但唐玄宗忽生怜悯之心,非但没有处置宫女,反将宫女嫁给了那位士兵。边军将士在西北寒冷之地均穿绵衣,说明当时的绵衣是人们御冬的主要服装。


  四、麻絮缊袍


  由于养蚕的不易和丝绵的昂贵,虽然它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冬衣材料,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穿着的。较丝绵更次的是用乱麻填充,这种乱麻称为缊(yun)。《说文》云:缊:绋也,是乱麻的意思。用乱麻填充的衣服称为缊袍,《论语·子罕》中说:“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邢昺在疏注时说:缊袍就是“杂用枲麻以著袍也。”孔子说,有谁穿缊袍,敢跟穿裘皮大衣的站在一块儿而不脸红,恐怕只有子路。这里所说的缊袍是很差的冬衣,同时也说狐貉是很好的冬衣。说到缊袍的还有陶渊明,他在《祭从弟敬远文》中说:“冬无缊褐,夏渴瓢箪。”这里正是说明在南方冬衣的常用材料是缊和褐两种较差的材料,都不是很暖,但相对较为适应南方的气温。北魏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序言里也有过关于麻絮保暖的记述:“茨充为桂阳(今湖南境内)令,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类皆以麻枲头贮衣。”


  五、芦花絮衣


  比用麻枲更次的是用芦花,此事见于二十四孝闵子骞《芦衣顺母》(又称单衣顺母)的故事,这也许只是一个特例,但依然存在着可能性。据说,闵子骞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是孔子的弟子。他“父取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之,所生亲子,衣加绵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缰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抚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绵。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传》敦煌本)


  六、无衣无褐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提到有些地方“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十分悲惨。白居易在《村居苦寒》诗中写到过老百姓冬日无寒衣的情况:“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的结论大致如下:在中国古代大量使用棉花之前,大多数人在冬天穿的还是填充了丝绵的衣服,但其质量有所上下。特别富有和高贵的则会穿着裘皮衣服。粗糙的毛褐和填充乱麻的缊袍有时也被生活贫困的人们所穿着。当然无衣无褐过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当时不产蚕丝的南方地区。


 
标签: 古人 冬天 服饰

本文标题: 棉花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人冬天穿什么?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05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