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这些美好的神话植物,既是自然崇拜的具象化表达,更是中华文明认知世界的独特范式。
1、若木
《山海经》记载“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这种贯通幽冥与天界的赤色神树,是上古先民观测天象的坐标。
传说若木根系扎入归墟,枝干托举日月,每当金乌西沉便绽放赤光,为幽冥世界带去光明。
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的浪漫想象,将若木化为调节时光流速的神器,其昼夜交替的意象,深刻影响着后世“扶桑若木”的天文体系。
2、琅玕
昆仑虚上的玉质神树,在《淮南子》中被称为“碧树瑶华”。每千年结出赤玉果实,需以醴泉灌溉,凤凰守护。
西晋郭璞注《山海经》时考证,琅玕本质是天地精气凝结的结晶树,黄帝曾取其枝制作礼器,象征天人沟通的权柄。
这种介于矿物与植物之间的奇妙存在,在道教典籍中演化为“玉树琼枝”的仙境符号。
3、帝女桑
《太平御览》记载,炎帝幼女因思念亡母,化身白鹊栖于桑树,此树遂得日月精华,叶脉隐现星图。这株诞生于孝悌之情的奇树,其叶片可织“云霞锦”,树汁能愈百病。
宋代以后,帝女桑与蚕神信仰结合,江南丝织业者多在机房供奉桑木神位,其枝干雕刻的纺轮被视作传家宝,承载着“天孙织锦”的工艺传承。
4、三生草
敦煌遗书《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提及的轮回灵植,每茎三叶对应前世、今生与来世。佛经故事中,目连尊者曾以此草见证母亲七世轮回,故在唐宋时期成为盂兰盆节的法器。
其蓝白相间的花朵被称作“忘川铃”,叶片的露水可调制孟婆汤。
在元杂剧《牡丹亭》中化作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信物,赋予生死轮回诗意的注解。
5、怀梦草
葛洪《抱朴子》记载的幻形异草,叶片似蒲,花色如霓。汉武帝为见李夫人亡灵,命董仲舒培育此草置于云母帐中,果然得见故人残影。
唐代方士发现其致幻成分可入药,遂发展出“摄魂香”的制作技艺。这种游走于梦境与现实的神草,在《红楼梦》第五回演化成“千红一窟”茶的神秘原料,暗合太虚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
从若木的“天文坐标”到怀梦草的“时空隧道”,先民将星辰的轨迹编入若木的年轮,把生死的哲思藏进怀梦草的叶脉。
典籍上的植本始终是那么的动人,草木灵根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的永恒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