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全国10个考古大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3-12 09:28:18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近年来,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日益关注,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考古大展。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更将古代文明的瑰宝呈现给世人,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近年来,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日益关注,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考古大展。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更将古代文明的瑰宝呈现给世人,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从辽阔的黄土高原到浩渺的长江流域,从神秘的西域边陲到繁华的东南沿海,这些展览涵盖了中国的各个角落,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它们或聚焦于某一历史时期的遗址发掘,或展示了某一地区的文物精品,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些考古大展不仅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更吸引了许多文博爱好者和大众前去打卡,让我们随文博圈小遍一起看看有哪些考古大展?


  1、从“九层妖塔”到阿柴王陵: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精品文物展

  展览时间:展期至2024年3月底

  展览地点: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地处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个省和自治区交汇地带,曾是南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重要道路。热水墓群是6—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其中,血渭一号墓被当地民众称为“九层妖塔”。1982至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陆续对包括血渭一号墓在内的50余座墓葬展开考古发掘,以抢救性清理考古为主。


  阿柴王陵(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考古发现结构最完整、体系最复杂的高等级陵墓。该墓下葬年代是吐蕃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在位时期,出土金银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纺织品等各类文物近1000件。


  其中出土银印章一枚,其上镌刻的藏文,翻译意思为“外甥阿柴王之印”,是反映唐(吐蕃时期)吐谷浑与吐蕃政治联姻的重要物证。


  从1982年起至今,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充分证明该地区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节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中转站。依托丝绸之路青海道,众多先民得以在青藏高原艰险的高海拔地区逐渐拓居,形成大大小小的高原古王国,各民族互通有无、相互依存、水乳交融,共同凝结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同时,大量出土文物充分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画卷。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文物在闭展后,将送回考古实验室进行后续研究。


  2、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

  展览时间:2024年2月4日-5月20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神秘的古蜀文明令人神往。两处遗址有很多相同文化现象和大量相似文物,证明这里就是古蜀王国的中心。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叩开了古蜀历史的大门,逐步揭开古蜀王国的神秘面纱,深刻揭示了古蜀文明是中国古代区系文化中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鲜明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三个展览,更是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开馆大展。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等多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


  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三个展览,更是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开馆大展。展出多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363件/套,其中不但包括三星堆文明与金沙文明的文物,还包括如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等其他考古遗迹中的出土文物,将之与三星堆、金沙文明互相参照,从而剖析古人相近的观念与相似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


  本次展览以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为序,通过“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个部分,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和特点,着力呈现古蜀文明与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和开放包容特性。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3、壁上丹青盛唐气象——唐韩休墓壁画考古发掘与保护展

  展览时间:2024年1月31日起

  展览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地下展厅)



  本次展览是陕历博“唐代壁画珍品馆”的延伸展,这些壁画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和美好理想,也描绘了盛唐那个辉煌的时代与浪漫的社会。


  壁画是人类古代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唐墓壁画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2014年2月,陕西历史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长安区旅游民族宗教文物局对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的一座古墓进行联合发掘,不料获得意外发现。出土墓志显示,墓主人为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父母——盛唐宰相韩休与夫人柳氏。


  经考古人员发掘整理,该墓葬出土了骆驼、马、牛、鸡、鸭等陶质文物140余件,在甬道、墓室还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题材有朱雀、玄武、高士、山水及乐舞、日月星象图等,共揭取21幅。


  其中墓室北壁东侧的山水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古代独幅山水壁画,采用了重深、焦点、透视等技法,将我国绘画史上独幅写实山水的历史从宋代提前到了唐代;东壁的两组歌舞伎乐共舞图,亦开创了同类题材的新篇章。


  这些壁画内容丰富,风格写实,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经陕历博文保人员不懈努力,这些壁画得以科学保护和修复,重新焕发神采。他们不仅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和美好理想,也描绘了盛唐那个辉煌的时代与浪漫的社会。


  4、相遇海昏侯——西汉刘贺墓精品文物展

  展览时间:展期至2024年5月19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闵行博物馆



  展览带领欢众回望西汉那段曾经被尘土掩埋的历史。刘贺墓园出土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品质之精,为西汉王侯墓考古所仅见,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王侯的奢华生活,也为我们揭秘海昏侯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1年开始发掘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侯国遗址。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堪称一部反映汉代鼎盛时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书。


  据文博圈了解,该展览是闵行博物馆与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博物馆共同打造,展览分为“豫章海昏”和“王侯威仪”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海昏侯国以及初代海昏侯刘贺那由王而帝,由帝而民,由民而侯的传奇人生经历,第二部分则依托刘贺墓的出土文物,着重描绘汉代王侯贵族生活,以物言事,表现刘贺本人的生活状态、风雅意趣与精神追求。


  海昏侯刘贺在墓中随葬了大量的黄金,昭示着他的巨额财富。本次展览将展出一部分他随葬于墓中的饼形金、褭蹏金、麟趾金等各种形制的黄金,体现大汉盛世的雄浑气度与海昏侯国的丰厚财力。


  刘贺作为汉代列侯,器不厌美,食不厌精。其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其生前使用过的精美器物,尽显贵族风范。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雁鱼形铜灯、鎏金神兽形青铜虡、透雕龙凤虎纹韘形玉佩、神龟载鹤形座青铜炉等,个个设计精妙,装饰华美,代表着当时工艺的巅峰水准。


  5、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

  展览时间:2024年2月26日开展

  展览地点:殷墟博物馆新馆



  展览分为《初识墓主》《解谜亚长》《亚长归来》三大部分,分别对应观众与“亚长”互动与交流的三个重要阶段:相遇、相识、相知。用拟人化的方式将展览本身视作一个鲜活的“人”,以“交友”的动态思维与“亚长”实现跨时空互动,实现观众情感和认知上的层层递进。


  该展围绕商代将军亚长,系统展出了亚长墓中出土的文物。该墓葬共出土随葬品577件,是殷墟继妇好墓之后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考古学家经过不懈探索,如侦探般抽丝剥茧,揭开了尘封三千年不为人知的史实,呈现了亚长鲜活立体的形象。


  亚长墓是殷墟遗址中首次发现墓主遗骨的高等级贵族墓。考古人员通过对遗骨进行研究,对亚长的身体情况以及死亡原因进行了推测。


  据专家介绍,考古学经常是见物不见人,但是此次发掘的这个亚长墓,确实能见物又能够见人。亚长墓发掘以后,考古专家发现了有墓主人亚长的骨骼。通过这些鉴定,基本上了解到亚长是男性,年龄在35岁左右,当时的身高大概在1米7左右。他的身体上总共有7处刀砍伤或者砍砸伤,其中6处都是集中在身体左侧,他最后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一个铜矛贯穿了他的盆骨,最后导致了动脉失血而亡的。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亚长他应该死于战场。


  这件牛尊的造型极为写实,体态健壮肥硕,抬头伸颈,微张口,口内中空,背部微凹,上有一个长方形的铜盖,牛身布满了龙、鸟、鱼等动物的纹饰。尤以腹部两侧的虎纹最为突出,牛颈部下方及膝盖内壁都有铭文亚长。


  每件文物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个或一群鲜活的历史人物,此次专题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观众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6、瑞相重光——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特展

  展览时间:2024年2月6日-5月12日

  展览地点:山西博物院(四层南过厅)



  本次展览是五重宝函首次集中展示。五重宝函呈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佛舍利瘗埋的典型规制,揭示了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变革,也彰显着大唐盛世的繁华。


  7、探索未知·记忆荆楚——湖北省2023年度考古工作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4年1月20日-4月21日

  展览地点:荆州博物馆



  此次展览主题是“探索未知·记忆荆楚”,展陈结构分为“寻根溯源-揭秘文明密码”“金道锡行-追寻青铜冶运”“再现华章-缀合楚国兴衰”“以物证史-丰富荆楚文化”等篇章,联合全省13家文博考古单位,精选18个考古项目,从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到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化进程,从青铜时代的辉煌到历史时期的持续发展,集中展现湖北地区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和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展览图文并茂,文物精美。当阳市九里岗遗址出土具有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特征的小石片石器,弥补了湖北地区这一阶段考古学文化空白;


  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和一处屈家岭文化的大型建筑基址,为探讨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肇始提供了新证据;


  新洲区曾家墩遗址出土箭镞、斧等小件青铜器以及石范、熔炉等铸铜工具和大量冶渣,为研究西周时期“金道锡行”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


  荆州市秦家咀墓地M1093出土楚简3910枚,内容涉及先秦诸多领域,此次展出迄今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九九术》;


  襄阳市王寨墓地出土317块画像砖,题材包含神话、典故、孝子、生活等,带“五音直郎”“小舆大驾行”“牵诞马”榜题的画像砖属湖北地区首次发现。


  8、见龙在田——山西出土龙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4年2月22日起

  展览地点:山西考古博物馆



  该展览是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长期田野发掘和研究基础上,以新年为契机,通过生肖小视角,透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主题。


  第一单元龙变有方


  龙的形成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考古发现史前时期就已经有龙形态的图案出现;商周时,龙纹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过程,形态和纹样逐渐趋于统一,并大量应用于青铜、玉器装饰中;秦汉时,龙形基本定型,形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后世龙纹图案变化的范本。


  第二单元执龙为礼


  以礼为代表的文化,表现在两周时期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出现大量以龙纹装饰的玉礼器和青铜礼器,这些精美的纹饰既以其艺术性发挥了装饰的作用,也凭借龙的神性特征,更加凸显出器物“礼”的神圣属性。


  第三单元星肖神兽


  汉代以降,龙的内涵日益丰富。一方面随着神灵崇拜系统的成熟和完善,龙成为神仙体系的一员;另一方面随着原始宗教思想的消退,龙开始被渐渐寄予社会化人格,并逐渐成为皇帝象征和皇家标识;同时,借助神兽形象,龙纹也走进世俗,成为民众祈福纳吉的寄托。


  经过大量的考古发现,我们得以明晰历史上龙的形象变迁脉络。可以看到,中国人塑造龙过程,是不断注入自己对世界新的认识,又时常从中获取新的精神力量的过程。龙的形象就是在融汇传统之形和时代之魂中逐渐丰富起来的,这或许是龙能够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最终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元素的原因。


  9、播州杨氏土司考古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4年2月6日-12月30日

  展览地点:遵义市博物馆(3楼临展厅)



  贵州作为元明中央在西南边疆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土司遗存。700多年前,播州(今贵州遵义)是西南最繁华的地区之一;700多年后,一代代考古人不断解密这段土司制度下的历史。


  从1953年贵州开启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工作,到2012年重启历时十余年大规模的考古工作,贵州考古人通过对关囤、城址、墓葬、司治、庄田等播州杨氏土司历史遗存的揭露,向世界展现屹立于东方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而贵州“土司考古”更是成为一个拿遍全国考古奖项“大满贯”的项目。


  《播州杨氏土司考古成果展》分为“播州风云、司治变迁、土司墓葬、关囤体系、庄田体系、考古简史、遗址展示保护利用、所获奖项和成果转化”八个部分,引导观众用考古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读城、读墓和读物。


  展览以大量的图文为主,随着大量考古发掘工作照、遗存遗物位置分布图的逐一公开,更是打开大众了解播州杨氏土司历史的通道。


  在文物展示上,展览汇集遵义海龙屯、杨粲墓、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等文博单位所藏文物,共展出文物44件,复制品41件,文献及考古专著49本,以此向公众更全面地展示播州土司考古的辉煌成就。


  10、金石为开——成凉合作二十周年考古成果展

  展览时间:正在展出

  展览地点:成都考古中心



  2004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开展考古合作,初为“安宁河流域考古调查”项目合作。2009年,成都市政府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在西昌签订“成凉区域合作”协议,成都凉山区域考古合作正式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采用文物、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呈现成凉考古合作的20年历程及凉山的历史文化脉络。通过“缘起安宁”“深耕盐源”“多维视角”三个单元将分别展示凉山地区老龙头、皈家堡等重要遗址的考古成果,构建凉山地区安宁河流域、盐源盆地考古学框架。图片凉山安宁河谷,历史上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经川西高原南下进入云贵地区的文化走廊,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藏彝民族走廊的重要节点。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考古学家们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解锁着历史的密码,发掘出令人惊叹的文明之美。


  其中皈家堡遗址不仅确认了凉山地区迄今为止达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也证实了凉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甘青南下至云贵高原的一个重要节点;盐源老龙头墓地则出土各类遗物7000余件,完整建立了盐源盆地商代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年代框架和文化序列,凸现了盐源盆地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多元特征,实证了西南、西北地区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


  凉山被誉为四川第三大青铜宝库。此次展览中,青铜器为一大亮点。观众将通过展览了解到四川第三大青铜宝库的实力。这些青铜器形态各异,包含了兵器、车马器、工具等丰富多样的类别。


  老龙头墓葬是盐源乃至凉山地区发现的重要的青铜时代墓葬。老龙头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兵器,基本上包含了当时的各种武器,有剑、戈、矛、刀、钺、镞等,此外还出土了青铜铠甲、臂鞲和盾等青铜防御装备,可见当时人群善制兵器、崇尚武力。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将首次近距离感受到凉山地区青铜铠甲等兵器带来的震撼。


  20年来,成凉考古合作成功发掘凉山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填补了凉山地区商周时期文化空白,发现了四川最完整的蜀汉城址,重现了凉山地区史前经济状况。在此次展览中的一系列成果将以生动多样的展陈形式呈现,带领观众穿越时光,深入了解这片古老土地的悠久历史,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标签: 考古学

本文标题: 盘点全国10个考古大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9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