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归于一统 ——河北先秦时期历史文化格局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11-19 11:26:26  来源:半月谈•文化大观  作者:张文瑞
核心提示:河北,简称“冀”,因位于古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北枕燕山,南望黄河,东环渤海,西靠太行。河北地理环境复杂,历史文化区域多样化。

  河北,简称“冀”,因位于古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北枕燕山,南望黄河,东环渤海,西靠太行。河北地理环境复杂,历史文化区域多样化。燕山山脉这条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成为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人们的生业方式南北迥异,冀北和冀西北山地为古代北方民族聚居区,生产方式为以粟、黍为主兼营畜牧业。


  约在西周中期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这里便成为游牧民族文化区。冀南平原从8000年前开始,农业经济得到发展,称之为农耕文化区。约在6000年前后,冀南平原开始融入中原文化系统,并在其后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历史上,北方民族南下进入中原腹地,越过燕山山脉,便是地势平坦的冀南平原,无障无碍,畅通无阻。



  旧石器时代文化格局


  河北旧石器主要集中在阳原和蔚县泥河湾盆地,在泥河湾盆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40余处。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旧石器早、中、晚期遗存,旧石器时代年代序列清晰。马圈沟遗址发现了最早的人工打制石器,年代距今176万年。侯家窑遗址发现了10万年前古人类化石。西白马营遗址距今2万~3万年,发现多处火塘遗迹。


  除泥河湾盆地外,在邯郸、承德、保定、唐山、石家庄、秦皇岛等市也相继开展了旧石器考古发掘工作,涞水北边桥遗址发现一具近乎完整的人类骨骼化石,年代距今2万~3万年,与北京山顶洞人年代相当。


  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0000年前后~8000年),年代接近万年的早期遗址有阳原于家沟、怀柔转年、房山东胡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这几个遗址的共同特点为:发现多处火塘及人类用火遗迹,出现了陶制品,但没有发现人类聚落遗址和居住址,表明在10000年前后,人们的生业方式仍以狩猎和采集业为主,没有固定的居住方式。在转年、东胡林和南庄头遗址发现了石磨盘和石磨棒,甚至出现磨制石器和骨器,原始农业或已出现。


泥河湾遗址群于家沟遗址出土:石矛头(距今11000年)


  9000到8000年,河北区域考古学文化已经形成。冀南平原典型遗址有易县北福地和武安磁山遗址等,以盂、支脚等为组合的陶器和较多石磨盘、石磨棒等研磨器被发现。磁山遗址还发现大量碳化粟的窖穴,表明在8000年前,冀南平原农业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粟已经成为人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磁山文化又与河南北部裴李岗文化具有较多共性特征,当时被统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冀北山地所处的滦河流域,则呈现出与内蒙赤峰、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面貌的一致性,以筒形罐为典型器物,有肩石锄、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都比较发达,有较大的聚落,聚落外围有围沟,围沟内是成排的房址,形成了稳定的聚落和居住环境。兴隆洼文化表现出了强势的一面,其文化影响到冀南平原易县北福地文化甚至南到磁山文化,向西延伸到冀西北山地。


  近年,冀西北高原康保兴隆遗址(距今8800~8300年左右)的发现填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有稳定的聚落和居住址,居住址内发现人和动物骨骼被混合烧烤的现象,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石磨盘和石磨棒发现较少,表明该地区农业尚处于原始状态,生业方式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8000~5500年),基本上延续早期文化格局。冀南平原文化遗存更加丰富,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冀北:北福地二期、容城北城村、正定南杨庄一期→安新留村上层、南杨庄二、三期→曲阳钓鱼台、新乐何家庄。冀南:磁山遗址二期,牛洼堡→界段营后岗段、石北口早期、邓底一期→武安东大河、安二庄等)。冀北山地(东寨→西寨→安新庄遗址)考古工作相对薄弱,但从以往考古成果来看,仍属于内蒙赤峰、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文化)范畴,考古学文化具有延续性,传承发展演变关系明显。冀西北山地考古学文化(兴隆遗址二期或四台遗址→兴隆期三期→四台二期)具有间断性,体现不同族群在这里的活动特点。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500~4100年),该阶段前期古国形成阶段,在冀南平原及其周围形成了三支强势的考古学文化:


  其一是占据冀北山地和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发现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在一座大型积石冢内,墓主人用丰厚的玉器随葬。受其文化因素影响,在浙江良渚一座大型墓葬中,随葬像征王权的玉琮和玉钺以及大量玉器,判断墓主人应该是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良渚国王。良渚文化发现三重城址,有了城、郊分区功能,有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和粮食仓贮,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其二是形成于冀南平原和河南北部5500年前后的后岗一期文化,占据了整个冀南平原区域,向北越过燕山山脉影响到冀北山地及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西部越过太行山,到达山西北部,并影响到冀西北山地张家口地区,向西同样受到庙底沟文化的阻挡。


  其三是形成于距今6000~5000年,陕晋豫交界的庙底沟文化北上,其势力影响到冀南平原地区,受到后岗一期文化阻挡,沿永定河向东到达冀北山地,并越过燕山,到达辽西地区,与红山文化碰撞融合,向西北扩张,到达甘青地区。该阶段中期,冀南平原为冀北午方类型和冀南的大司空类型,仍为中原系统庙底沟文化因素的延续,统称为大司空文化。冀北山地总体上仍属于辽西红山文化系统的延续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山西寨遗址二期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用筒形罐垒筑的祭坛遗迹。冀西北山地考古学文化主要来自于河套地区内蒙中南部的海生不浪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段(距今4500~4100年),即龙山文化阶段,来自于中原的河南龙山文化强势北上占据冀南平原及冀北山地燕山南麓冀东地区。与此同时,山东龙山文化沿渤海湾北上,到达燕山南麓与当地土著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汇合,形成大城山文化类型。冀西北山区则被源于中原仰韶文化末段的老虎山文化所占据。崇礼大水沟遗址发现目前为止河北年代最早的城址,夯筑墙体,再用石块包砌。同类城址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河套地区。


  夏商周时期文化格局


  公元4100年前后,禹传子启,建立夏朝,中原开启王国时代,在国家政体上,实现了神权向王权的转变。夏朝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主体。而冀南平原占主导地位的是受晋中龙山文化因素影响形成的先商文化,又称之为“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广泛分布在太行山两翼,是构成商文化的主体因素。《禹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先商文化分布区域则属于“冀州”。冀北山地系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区,冀西北山地则继承老虎山文化因素,并受下七垣先商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影响形成的朱开沟文化的势力范围。


  公元前十七世纪,商汤灭夏,在先商和夏文化基础上形成商文化,早商时期,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今邢台),冀南平原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藁城台西遗址发现房屋、灰坑、水井、窖穴、墓葬等遗迹。房址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墙体为夯筑或土坯垒砌。一些墓葬中有殉人,墓葬头部前方有殉兽坑。在出土的一件铜爵器身上铸有文字符号,或许是“族徽”。晚商时期定州北庄子商代贵族墓地,出土300余件青铜器,其中270件为青铜礼器,在一些器物上也发现类似“族徽”的纹样。冀北山地则形成燕山南北两种文化:燕山南麓是围坊三期文化,一些学者认为属于商时期孤竹国文化因素;燕山北麓仍属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范围。冀西北山地继朱开沟文化之后,是商代中晚期西岔文化,朱开沟文化和西岔文化与商文化存在诸多联系,西岔文化或许就是商甲骨卜辞中的土方部族。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冀南平原有两个重要的诸侯国邢国和燕国。邢国位于冀南,都城为现在的邢台市。1991年,邢台市南小汪遗址出土西周时期甲骨文,此后,又在该地区发现鼎、爵、觯等青铜器。1995年,邢台市葛家庄出土西周时期鼎、簋等青铜礼器。1978年元氏县出土西周早期“臣谏簋”,记载了邢侯与戎人作战的史实。燕国位于冀北,燕山脚下,是控扼北方民族南下,东西交通咽喉要冲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史记·燕昭公世家》“昭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昭公于北燕。”北京窦店镇琉璃河村西周早、中、晚期墓葬出土的一些器物上铸有“匽侯”铭文。与此同时,在墓地的西侧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城址,应为西周早期燕国都城遗址,是为“上都”。其后,燕昭王时期,营建下都,即为易县所在的“燕下都”。


臣谏簋(西周)元氏县西张村出土


  冀北山地燕山南麓,仍为商时期形成的方国无终、令支和孤竹等诸侯国;燕山以北承德地区则为辽西地区东胡族的势力范围。冀西北山地仍属于蒙古高原的西岔文化,到西周中晚期,农业为主导的生业方式逐渐退居本地,游牧人群南下,游牧文化登上了历史舞台。


  东周时期诸侯国林立,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许多新诸侯国。在众多的游牧民族中,以戎、狄族最具影响力。狄分赤狄、白狄和长狄三个大的部落,每个部落又包括多个部族形成的小部落。冀南平原中部滹沱河流域,为白狄族的活动范围,形成了肥、鼓﹑鲜虞、仇由四个小诸侯国。其后,仇由、肥和鼓被晋所灭,只剩下鲜虞一支,约在公元前506年前后,建立中山国。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占据晋国大部及冀南平原南部。从此,冀南平原形成燕、中山、赵三个国家,燕下都、平山中山古城、赵邯郸故城为其代表性文物遗存。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前228年,秦灭赵国。前222年,秦灭燕国。


  东周时期,冀北山地燕山以北为东胡族文化区;燕山以南,燕国东扩,占据冀东地区。冀西北山地则是山戎文化分布区。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山戎族即演变为后来的匈奴族。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帝国时代。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国家起源与民族文化传统》讲到:“民族文化传统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项:1、超百万年的文化传统根系;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3、国家起源的三种模式(古文化、古城、古国)涵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河北先秦时期的历史证实了苏秉琦先生高瞻远瞩的论断。


 
标签: 河北 考古学

本文标题: 文化多元,归于一统 ——河北先秦时期历史文化格局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81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