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里的文化密码——走进孟津区卫坡村村史馆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1-22 14:08:25  来源:孟津发布
核心提示:一处古民居,一座文化村,散落在洛阳城北10公里,这里是孟津区朝阳镇卫坡村。村内古石阶、天井窑院、私塾院、古树名木等,处处印刻着先民的文化烙印,散发着古朴的乡愁、乡风、乡韵。

  一处古民居,一座文化村,散落在洛阳城北10公里,这里是孟津区朝阳镇卫坡村。村内古石阶、天井窑院、私塾院、古树名木等,处处印刻着先民的文化烙印,散发着古朴的乡愁、乡风、乡韵。


  卫坡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是“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遗存的古民居是目前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古村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是后周宰相魏仁溥私人花园“魏氏池馆”的所在地,是第一株魏紫牡丹培植诞生地。自清乾隆年始,先后出过4位诰命夫人,七品以上官员26位,整个大家族多时达230余口人,可谓一方富甲。这里更像是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城,漫步在青砖灰瓦的清代老街,过天井、走穿堂,迈月台,在古槐树荫的掩映下纳凉小憩,在幽静与古朴中邂逅卫坡村村史馆。


  卫坡村村史馆是今年我省首批命名的“河南省村史馆示范点”之一,该馆于2022年5月建成投用。借助周边卫坡古居民的独特区位优势,与卫坡村党群服务中心毗邻而建,其前身是卫坡村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上下两层),先后投资110万元,是卫坡村重要的文化阵地。这里见证了卫坡的沧桑巨变和辉煌历程,留下了无尽的文化瑰宝,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整个展厅以村庄溯源、产业发展、保护开发、历史名人、红色记忆、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为主题,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影像技术等形式,结合村庄规划图,全方位展现卫坡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和人文景观。馆内整体装饰参照周边卫坡村清代古民居建筑,延续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点缀青瓦木雕、楹联匾额、魏紫牡丹文化元素,于细节处见真匠心。徜徉村史馆,感受卫坡的古朴沧桑,近距离体验文化传承之美,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


  魏氏古宅留下100多块楹联匾额,犹如一个匾额展览馆。这些匾额多是倡导读书、警策明志、弘扬家风家学等,如今,一系列反映家风家训的匾额经过复制,集中陈列在馆内。村史馆正门正是由一副楹联拉开帷幕,这幅楹联也是有故事可寻的。


  2018年,中国·洛阳魏家坡“魏紫杯”楹联大赛中以“先魏坡,后卫坡,卫坡承魏坡,魏紫源魏坡”为出句,面向全球海内外楹联爱好者征集下联,最后从8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陈爱松先生的下联“今洛水,古雒水,雒水即洛水,洛神出洛水”摘取桂冠。此楹联木匾挂正门两侧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彰显了卫坡钟秀毓灵的文化魅力,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悠长的文化,洛神传说和魏紫牡丹的祥瑞之气扑面而来,为村史馆锦上添花。


  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卫坡村村史馆的巨幅图案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的重要讲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横于标识下方,一语道出了建设村史馆的意义所在。大厅西侧为卫坡村简介,东侧为“魏卫同宗”的缘由,讲述卫氏先祖先改魏姓,后又复归卫姓的历史渊源:据卫氏家谱记载,卫氏祖居山西阳城,明洪武年间为避乱迁居河南济源。清顺治年间,卫天禄由济源轵城迁至洛阳,起初“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到卫天禄的孙子辈时,卫家开始发达,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使卫氏家族成为名门望族。



  天禄公迁居卫坡有“三慕一望”,“三慕”指一慕名都洛阳,二慕名花魏紫牡丹发祥地,三慕宝地魏孝文帝陵之侧;“一望”望此地三面环沟,背靠邙岭,沟中有水,水流蜿蜒,鱼虾漫游,山明水秀,古树成林,出门可观邙山景,居家可听流水声,真是风水宝地。天禄公迁居卫坡后,结识了当时的洛阳知县魏襄,魏襄视卫氏族人和自己同姓同宗,在上报朝廷表彰卫氏家族赈济灾民功德伟业的奏章中,将“卫”字写成了“魏”。


  朝廷按照奏章中的魏姓对卫家进行了多次恩赐皇封,卫家基于恩赐皇封,只好无奈接受,从此卫氏后人改“卫”为“魏”,出现了父姓卫、子姓魏,兄姓卫、弟姓魏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逐渐产生报本追源之心,于光绪年间“全族以魏复卫”,因此卫坡村也被称为魏家坡。以前看到卫坡又名魏家坡尚不知所云,追本溯源,今日到此方真相大白!


  村史馆中的人文历史主题展厅集中展示了卫氏家族简史、卫氏起源、魏紫牡丹、百年民居、家族兴衰以及卫坡村各姓氏家风家训和卫氏名人名事等历史记忆。留住根脉、启迪未来,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何处”;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古民居主题,这里有清代的传统私塾、中药铺、铜坊、卫坡水席等传统作坊实景,观者可感受旧时民间百业;过去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已经被逐渐取代,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实物展陈区摆放的前人使用过的陶瓷铜器、木桶瓦罐、农具器皿等,老物件见证了难忘的岁月,又重新唤起人们对那个农耕时代的记忆;进入发展历程篇章,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记载卫坡村自建国以来发生的变迁、改革、生产、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完整再现了村庄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卫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产业资源板块,介绍了卫坡村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展示了卫坡建筑业、商贸业和近十年来快速发展的牡丹种植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崛起之路;村荣誉墙集中展示了卫坡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等国家、省、市级各类荣誉匾额、奖牌;收藏的卫坡村村规民约,由村内长者乡贤参考魏(卫)氏家风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博采众长商议制定,引导全体村民树立文明的民风、村风,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印象深刻的红色记忆展厅内,“一封家书”跃然纸上,这里讲述了四名卫坡青年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爱国故事,在信中大家读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为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拳拳报国心,殷殷赤子情。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家书,聆听关于一封信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同名故事为原型,《一封家书》已被编排为沉浸式情景剧《魏坡谣》之“一封家书”,在卫坡古民居旅游景区分时段表演,受到游客好评,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这种村史馆展陈内容“历史活化”的教育创新形式值得推广借鉴,历史要在传承中发展,守正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胆探索创新形式,让历史走进人民,真正为人民服务。



  谋卫坡产业之发展,绘卫坡明日之蓝图。在村庄规划区,未来卫坡村村史馆与正在提升改造中的卫坡村古民居景区、正在建设中的卫坡村中心公园、正在打造中的卫坡村田园产业景观共同构建了卫坡村乡村旅游的新格局,发展民俗村寨旅游,充分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村史馆涵养传统文化,厚植文化情怀,承载着光荣和梦想。家乡的巨变引来游子的回归。卫坡籍青年小卫,大学毕业后原在上海大城市工作,后得知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后,义无反顾的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如今还成为了卫坡村村史馆的义务讲解员。“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卫坡人,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家也是第一批搬出天井窑院的原住民。当时走出去,是为了寻找机遇。如今回来了,更是看到了机遇。能在家门口创业,看着家乡越来越好,我们心里是真的开心!”从他对村史馆饱含深情的解说中,我们能真切感觉到他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村史馆承载了乡愁记忆,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打造当地群众留住乡愁、铭记历史、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将传统村落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扬光大,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宣传保护传承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村落,走进古村落,让村史馆成为促进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带活全域发展的新引擎。


  借用卫坡村村史馆的结束语“敬畏历史者,历史厚之;传承历史者,历史馈之”。参观结束,我们欣喜地看到,卫坡村一代代人在故土挥洒晶莹的汗水,留下闪光的足迹,在传承和坚守中逐梦前行,引领古村落焕发的新的生机和活力。


 
标签: 古民居

本文标题: 古民居里的文化密码——走进孟津区卫坡村村史馆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62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