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宿日渐走红——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8-17 13:04:39
核心提示:  暑期之中,文化休闲消费升级,作为外出旅行重要载体的民宿也开始日渐走红。据了解,民宿发源于英国,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
  暑期之中,文化休闲消费升级,作为外出旅行重要载体的“民宿”也开始日渐走红。据了解,“民宿”发源于英国,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为外来游客提供住宿消费的一种形式。近年来,民宿与互联网思维、文化IP理念相结合,呈现出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的色彩。专家指出,在现代居民文化休闲消费多样化和精细化的背景下,民宿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独特消费体验,是其日益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

  艺商结合共同发展

  不久前,笔者在浙江嘉兴的西塘看到,小小的古镇内民宿遍地,游人如织。“和酒店不同,民宿想要做到的就是给游人以家的温暖。消费者可以在民宿里消磨时间,喝一盏掌柜泡的功夫茶,或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水街转转,等大家回来我们的古琴雅集就开始了。”民宿“云来集”的店长小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据北京旅游协会秘书长刘思敏介绍,民宿从英国的家庭式招待而来,意即“宿在民居”,民宅、休闲中心、农庄、农舍、牧场等都可以归纳成民宿。

timg (4)

  “民宿主要有三大类:以普通农家乐为基础的乡村民宿,以福建鼓浪屿为代表的城市民宿,还有像云南大理等古城镇旅游带起来的特色民宿。它们跟互联网结合,把存量的资源进行供需对接,很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刘思敏表示。

  近年来,民宿作为新型非标准住宿业态的经济形式在各地蓬勃兴起,凭借着“本地文化”“艺术设计”“独特体验”等标签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业内人士表示,客观上看,文化与情怀并不是民宿的最终归宿,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民宿的发展仍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只有牢牢把握民宿日益走红所折射出的民众休闲娱乐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并进一步与互联网思维融合,才能走出一条文化艺术传播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特色民宿反哺景点

  在中国,不少地方的民宿通常与著名景区相伴而生,同时也在改变着景区主导的传统旅游消费模式。

  例如,前文所述的“云来集”民宿依托嘉兴西塘当地的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打造了一系列江南水乡风光和古徽派建筑相结合的特色民宿,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消费深度,改变了传统“酒店+景区”的消费模式。

  事实上,特色民宿反哺景点,已经成为众多知名景区的一道新风景。业内人士指出,不论是自然风光类还是人文风光类的景点,都有很多与当地特色结合的民宿,这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民宿开发经营的主要模式。

  特色民宿融合当地文化和风光也确实会给游客更好的体验。《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报告》显示,在被问及为何选择民宿作为休闲住宿落脚点时,有64%的消费者将“民宿具有地方特色”作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民宿直观在于“宿”,内核在于“民”。可以说,只有融入有别于城市的生活形态,民宿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特色、发挥自身功能。

  “比如,云南有一家民宿管理公司,他们不进行直接投资,只做民宿的管理、运营,重点在于与当地居民进行合作。这一模式不是空谈情怀,而是更重视专业。”刘思敏说。

timg (5)

  健康发展仍需引导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线短租市场在2012年加速起步,市场规模为1.4亿元,2015年市场交易额达到42.6亿元,2017年预计交易规模将达到103亿元。由此可见,民宿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与此同时,政府亦对民宿积极引导扶持。不久前,《北京市旅游条例》正式实行,其中明确提出了“完善民宿经营管理,鼓励乡村民宿发展”,对管理经营民宿的基本条件、行为规范、政府服务等内容做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以期促进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看到,中国民宿产业发展很快,但还谈不上特别成熟。目前,‘伪民宿’和‘类民宿’常常与真正的民宿相混淆。‘伪民宿’以民宿之名,行连锁酒店标准化运营之实,从形式、内容到运作方式讲都不能算真正的民宿。‘类民宿’就是类似于民宿的住宿服务,比如有情怀的城市居民去改造空心村,形成超现代或者后现代的民宿,但严格讲这也不能算纯粹的民宿。”刘思敏说。

  刘思敏进一步指出,民宿盘活了市场存量资源,让生活方式本身成为旅游内容。“因为是存量资源,所以边际成本是固定的,顾客也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民宿的发展与所在地的旅游资源多寡和成熟程度息息相关。像北京这样逐渐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就需要政府引导规划,稳步推进民宿经济发展。”他说。
 

本文标题: 中国民宿日渐走红——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78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