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是仓颉造字。这些“神异说”所渲染的,是文字创造的伟大。真实的文字创制并非出自一人一时,而是千万个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经历了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的漫长历程。
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是仓颉造字。从自然之美中,仓颉受到启示,创造出文字。图为当代邱瑞敏《仓颉造字》。
在人类幼年时期,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画刻,曾是人类用之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的重要记事方法,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及人类在使用原始记事方法中经验的积累,文字终于孕育而生。
汉字产生以后,沿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路径发展。尽管在文字变简规律的制约下,文字越来越“远离了写实”,但其间架结构乃至偏旁部首,根砥里仍然潜伏着象形的因素。非拼音文字的方块汉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汉年间,发明了纸张,结束了文字在甲骨、金石、竹帛上刻写的历史。图书事业从此进入长足发展阶段。图选自清代佚名《新诗造纸书画谱》。
汉字的发展,带有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结构的烙印,对于民族心理结构的凝结,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形制一律的汉字对国家统一产生了巨大的功用,汉字古今字音多不同,各地方言不可胜计,然而同一种字古今八方通用,助成政治上与教化上的统一,凝合民族之功极大。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汉字已有6000岁高寿,那么它为是否还能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机勃勃地继续存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汉字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八种字体。
汉字在量的方面具有明显特点。汉字既有庞大的字库以应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对语言及其记录的无尽要求,又有相对集中而且十分简约的常用字符以满足一般需要。
汉字单音节的特点是电脑声控语言的最佳选择。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并不是汉语的附属物,汉字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汉字有高度的可识别性,信息储存量大,跨时空可读性强。
汉字具有灵活、便捷的构词能力。汉字构词力强的特长,使得掌握几千常用汉字的人,可以毫无障碍地掌握几倍、十几倍乃至更多于这个数目的词汇,在社会生活中应付自如。
从快速理解文字所表达的词意方面看,汉字也有“望文生义”的特长。小土为尘,不正为歪,词义一目了然。此外,汉字结构中独具一格的部首,更为人们系统地掌握成类汉字的意义提供了相当准确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