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每个称谓都是时代的切片~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5-27 13:31:28  来源:弘益茶道美学
核心提示:在甲骨文的刻痕深处,中国文字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密码。从《茶经》的草木偏旁到唐宋诗人的锦心绣口,茶的称谓如同活着的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演绎着千年茶语。

  在甲骨文的刻痕深处,中国文字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密码。从《茶经》的草木偏旁到唐宋诗人的锦心绣口,茶的称谓如同活着的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演绎着千年茶语。


  -草木本真-


  看看《茶经》里怎么称呼“茶”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


  槚(jiǎ):字取楸树刚劲,暗喻茶汤醇厚。诗经中有所记载,槚,苦荼也。


  蔎(shè):字携香草芬芳,指的是一种香草,茶有香气,寄托对茶香的礼赞。


  茗:有人觉得茗与茶相同,也有人觉得茗与茶有别。在《资治通鉴》里郭璞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


  荈(chuǎn):也是茶的别称,《玉篇·草部》认为,荈是“茶叶老者”。茗与荈(chuǎn)的晨昏之别,恰似时间在茶汤中的凝固与舒展


  除此之外,茶还有一些别的美称。



  我们从时间上来看看:


  -魏晋风骨-魏晋南北朝


  不夜侯:“不夜侯”的雅号在西晋月光下诞生时,茶已超越饮品的范畴。张华笔下的清醒意象,与竹林七贤的玄谈清议共鸣,让茶成为魏晋风骨的具象化表达。


  水厄:南北朝时期,茶有个代用语唤为“水厄”。喝茶为啥成了“水难”?原来在晋惠帝司马衷时代有个叫王蒙的士大夫,此人特好饮茶。凡从他门前经过的必被请进去喝上一阵,不嗜茶者简直苦不堪言,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皱着眉头喝。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蒙有请”,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酪奴:南北朝时期,南方人饮茶风俗盛行,而北方民族则称茶与奶酪为奴。大战期间,南齐秘书丞王素投归北朝。刚刚北上时,他从不吃羊肉和奶酪,经常吃鱼喝茶。多年后,北魏孝文帝设宴。王素居然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便问:“爱卿是南方口味,以你之见,羊肉和鱼羹,茶水和奶酪浆,哪一个好?”


  王素答道:“羊是陆地上最好。鱼则是水族第一,都是极好的。如果凭借味道比较,羊肉就好比齐、鲁等大国,鱼就是邾、莒小国。茶最不好,只配给奶酪作奴隶。”孝文帝听后,大笑。



  -诗性智慧-唐朝


  瑞草魁: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于是瑞草魁便成为了茶的一个美称。


  麒麟草:这是盛唐科举时对茶的美誉,借以寓意祝福,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引发文思。


  涤烦子:唐朝人认为茶是可以洗去心中的烦恼,帮助止渴的饮料。唐代诗人施肩吾诗中写到:“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借此说明饮茶能够洗涤烦闷与困苦,所以涤烦子这样精准又俏皮的名字就落在了茶叶身上。


  苦口师:晚唐时期,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若无睹,急呼要茶喝。所以,仆人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尔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玩物适情-宋朝


  漏影春:漏影春其实是一种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流行于宋代,“漏影春”的称谓将茶事推向艺术巅峰。茶粉在盏中作画,沸水冲开的不只是茶汤,更是那份玩物适情的高古风格。


  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大意为用绣纸剪出镂空的艺术形状,铺在茶盏中,撒上茶粉后取出绣纸。再用其他的食材摆出一张精美的茶画,观赏之后用沸水激荡冲饮。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时间便唤作“漏影春”。




  -文化镜像-元朝


  忘忧君:当蒙元铁骑踏碎临安风月,“忘忧君”的称谓却让茶文化在乱世中完成蜕变。


  这个出自《诗经·卫风》的古老意象,在异族统治下焕发新生——茶盏中沉淀的不再是简单的草木精华,而是整个民族的文化韧性。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青花瓷的纹样,每一次对茶的命名,都是中华文明对自然万物的诗意诠释。


  茶之百名,实为一部缩写的文明史。每个称谓都是时代的切片,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草木智慧、士人精神的审美追求,以及民族融合的文化密码。当现代人轻啜香茗时,唇齿间流淌的不仅是茶汤,更是三千年文化基因的当代复活。


 

本文标题: 茶,每个称谓都是时代的切片~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16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